【區議會選舉】與區諾軒對話——不要成為自己討厭的人
「你討厭建制派所為,包括不聽民意、強推政策、議會欺凌,現在輪到你當家作主,就不要成為自己討厭的人,不要成為另一個獨裁者。」即將卸下南區區議員一職的「雙料議員」區諾軒,面對民主派在應屆區議會選舉中的空前勝利,絲毫沒有放鬆。他日前接受《香港01》專訪,分享八年區政經驗累積所得的「三不要」——不要內鬥分裂、不要得一想二、不要走向偏鋒,告誡民主派議員做好區政工作,「應該以擴展地區服務至可以與建制派分庭抗禮為目標,你可以很不屑,但你不能夠否認,這個位置是整個陣營推舉你上去的,日後能否保得住、是否對得起街坊,不是你個人興趣的事,而是你要為陣營作貢獻的問題!」
在2015年區議會選舉中,以逾3,000票連任南區區議員的「票王」區諾軒,至應屆區議會選舉,兌現早年許下「決不連任三屆區議員」的承諾,成功交棒予其助理、民主黨陳欣兒。面對民主派奪得逾八成議席的空前勝利,區諾軒不但沒有鬆一口氣,反而馬不停蹄籌備「新手議員秘笈」論壇、分享區政經驗,又撰文呼籲民主派必須警惕2007年的慘痛教訓,並以「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詩句,回應民建聯創黨主席曾鈺成於2007年區選後,用「來如春夢不多時,去似朝霞無覓處」表達對民主派沒有做好地區工作的嘲諷。
謹記07教訓 莫忘參選初心
「2003年之後,很多人基於政治浪潮而當選區議員,但他們當選後的地區工作,根本未能達到與建制派分庭抗禮的水平。」區諾軒所指的「慘痛教訓」,是民主派原本受惠於2003年反對《基本法》第23條立法的政治浪潮,在一向處弱勢的區議會選舉中,一舉贏得161個民選議席,但到了2007年,民主派議席驟減至106個。
當時不少人歸咎於民主派空談政治口號、忽視地區工作,除了上文提及曾鈺成的「嘲諷」,民主黨前副主席張炳良也曾經撰文呼籲:「泛民當務之急是更新政治議題,放棄吃長期『民主告急』的老本,引進新思維和新面孔。在資源上,他們難以在新街坊主義式服務上超越民建聯,而需尋找可發揮自己特色與優勢的新地區工作模式—即是說,改革民主派,改革區政,使民主派的地位不可被替代。」
當年擔任香港中文大學學生會內務秘書、並為公民黨助選的區諾軒,把民主派的各種問題看在眼裏;兩年後他加入民主黨,並和黨友羅健熙在鴨脷洲深耕細作,於2011年成功當選南區利東選區區議員,並於2015年以南區最高票連任。
「大家千萬不要違背自己的承諾和使命。我當初做區議員的使命是什麼?第一,服務街坊,一定要落實政綱;第二,透過晉身區議會,告訴大家民主派在地區事務上仍有可為、透過自己的位置去質問議會不公。這些我覺得我都做到了。」儘管很多人「睇死」民主派只搞政治、不理民生,但區諾軒偏偏不服氣,就是要展現新一代民主派的地區治理能力和社區服務藍圖。
時移勢易,一直是區議會少數派的民主派,乘着反對修訂《逃犯條例》風波持續燃燒逾半年之勢,在上月底剛結束的區議會選舉中,狂掃近390個議席、得以控制全港17區,而勝選議員中有逾百名未曾從政的素人。2003年的歷史彷彿重演,支持者們雀躍之餘也難免擔心,會否像2007年般在換屆時便遭選民離棄——到底民主派應該怎樣做好區政,才能避免重蹈覆轍?對此,區諾軒分享了八年區政經驗的「三不要」——不要內鬥分裂、不要得一想二、不要走向偏鋒。
「可以預示的是,民主派在區議會的合作上,可能會出現很多矛盾,因為多隻香爐多隻鬼。這不是政治是非的問題,而是人與人合作的問題,人愈多、政治愈複雜、合作就愈困難。希望大家求大同、存小異,如果有矛盾,就想想當初為何參選。不是為了和對家吵架,也不是為了爭奪政治利益!」對於「不要內鬥分裂」,區諾軒感受頗深,認為2003年後,民主派正正是因為內部分裂、選舉互不相讓,才導致2007年的頹勢。
促進社區參與 勝純粹政治宣傳
汲取了分裂的教訓,區諾軒相信,制度的建立有助避免紛爭,「沒有契約的話,就像當下的香港,警察沒有認受性,大家就互打,法律管不了了,大家又互打。」例如民主派正協調17區區議會的正、副主席人選,有人建議簽署「2加2」機制承諾書,落實每兩年改選一次,讓更多人有機會「執政」。
至於「不要得一想二」,身兼立法會議員的區諾軒坦言「雙料議員很吃力」,故從現實層面考慮,並不建議將來區議會正副主席參選立法會。「真的不要得一想二!你現在做了區議員,未來四年已經足夠你忙碌的了!」區諾軒解釋,區議會正副主席工作吃重,不時要出席各式各樣的地區活動,更會成為建制派優先「對付」的對象,若再參選立法會恐怕應接不暇,「你怎麼可能,每逢星期四,這邊廂召開區議會,那邊廂又來立法會開大會?當然,做不做可能是政治倫理的問題,但我的意見是,要做主席就專心做,要選立法會就專心選。」
「市民有良知有信念,當然是好的,但如果我們24小時都做政治宣傳,對社區也不好,居民會覺得一日到黑都在鬥爭、永無寧日。所以,相信民主的人,應該用積極的方法促成社區參與,而不是要求居民完全相信我們這一邊……這個講究當政者的胸襟,政治宣傳當然重要,但不代表我們就要打壓對家,甚或封殺他們參與社區建設的機會。」這就是區諾軒所謂的「不要走向偏鋒」,他指民生固然是區議員工作之本,當中難免涉及滴水穿石般的政治理念宣傳,坦言「這件事可以很正義,也可以很邪惡」,而他並不贊成極端理念,「不同理念都應該受尊重,我相信我的,但我不會趕絕你,不然我也成了威權獨裁的李光耀了。」
「能否做好地區執政,關鍵在於能否與地區專員良好合作。」這是另一個層面的「不要走向偏鋒」。區諾軒認為,作為議會多數派,如果從一開始已經與地區專員搞對立,根本無助於推動地區工作,因此,「大家應該想想政務系統的人是什麼性格?我們有沒有辦法讓他們站在我們那一邊、而不是站在對立面?雙方有沒有合作的可能?要怎樣才能夠讓他們幫助我們推行社區實踐?」他提到,自己曾遇上很好的民政專員,得以推動南區文學徑等地區活動。
花錢用人學問深 潔身自愛好緊要
除了「三不要」,區諾軒還總結了值得新一屆區議員好好學習的「三大學問」——學懂花錢、學懂用人、學懂潔身自愛。「區議會每年都有撥款,對區議員來說,如何花錢是門學問,建制派也有個學習的過程……花得好的,你可以學,以免導致自己花得不對,這也有助於你實踐政綱。」以前特首梁振英於2013年宣布為每區撥款一億元推行「社區重點項目計劃」為例,區諾軒說,曾有建制派建議在南區開設海鮮食肆,幸而該計劃因涉利益輸送之嫌而被否決,區議會遂參考葵青區為長者驗牙的做法,為50歲以上南區居民免費驗眼。
除了「社區重點項目」,特區政府每年還透過「社區參與計劃」及「小型地區工程計劃」,向全港區議會撥款4.616億元和3.6億元,前者主要用於舉辦文娛活動。「這些錢怎麼花?不一定要走建制派的舊路。」區諾軒解釋,建制派主要透過衛星組織向區議會申請撥款,用以舉辦有關活動,「我們可以重新找組織合作,不一定是民主派的組織,總之是去推動你想推動的民生事務。例如,撥款給某個非牟利組織(NGO),讓他們去探訪獨居老人,我們不是為了選票,這總比政治組織去探訪好,既可落實民生照料,又避免令區議會活動淪為政治工具,否則又會被人非議民主派私相授受。如果大家想促進區政改革,也可以舉辦地區論壇,鼓勵居民一起參與討論。這樣的話,整件事都會比以前進步了。」
「花錢」是大學問,「用人」也不簡單。「辦事處的人事佈局,一定要企企理理。請助理,特別是管數的人,尤其要小心,因為管得不好的話就會累死你。」區諾軒提醒,千萬不要亂請人,更不要請直系家屬。民政事務總署的指引訂明,區議員若聘用親屬為助理,則不得向區議會申請發還薪金津貼;然而,在2004年,時任民主黨大埔區區議員關永業,向區議會秘書處申請發還助理16,500元薪金時,聲稱該助理並非其親屬,但後來被揭發是表妹,結果遭廉政公署拘控提供虛假資料,最終被判入獄兩個月,緩刑18個月,另罰款1萬元。
「還要小心被收編和分化。」區諾軒說,這也是2007年的教訓之一。他提到,有些曾經以「獨立民主派」名號參選人士,落選後被招攬入建制陣營,之後當選區議員甚或立法會議員,例如自由黨邵家輝;另外,有些民主派議員,被指當選後與親中陣營過從甚密、不時北上消遣,結果惹起錢債糾紛或風化案件,例如已退黨的民主黨前區議員黃月梅及已故的何偉途等。區諾軒強調,他並非建議勝選的區議員完全不和內地接觸,「不同派系有不同判斷,民主黨不會抗拒,激進派覺得勿通匪類,我不覺得有哪一個方法一定是對的,但你自己要潔身自愛、醒醒定定,不要做些會留下把柄的事。」
「今屆區議會選舉,與其說民主派很好、大家要民主派,不如說,其實是大家覺得建制派不好、不要建制派,所以要vote them out。好吧,新人上場,就不要成為自己討厭的人。」這是區諾軒說了又說、說了又說、說了又說的終極警告。
相關文章︰
救人反被斥「吃人血饅頭」 曾鈺成灑淚:慚愧未能給年輕人找出路
上文刊登於第192期《香港01》周報(2019年12月9日)《與區諾軒對話—不要成為自己討厭的人》。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