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正與香港的千絲萬縷 從城規、土地、交通到機場管理
韓正15年前曾經率團訪問香港,以「上海15歲,香港25歲」妙喻滬港競爭條件。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兼國務院副總理的他,據指已接任港澳工作協調小組組長一職。韓正扎根上海42年,擁有逾20年城市治理及經濟改革經驗,更推出多項借鑑「香港模式」的經濟民生政策,從城市建設、土地房屋、交通規劃到機場管理,都有香港蹤影,難怪有北京權威人士形容,「在現任常委中,韓可能比習更熟悉香港。」
自1998年起當選上海副市長的韓正,多年來每每被問及滬港競爭時,總是謙虛溫和地表示「香港值得上海學習」、「滬港是兄弟,香港是大哥」。至2003年他以49歲之齡出任上海歷來最年輕的市長,同年10月率領政府代表團訪港,更把香港比喻為經驗豐富的25歲「青壯年」,而上海則是15歲的「青少年」,以此形容兩地各有優勢,令本港傳媒留下深刻印象。
當時《蘋果日報》曾撰《韓正魅力勝特首》一文,大讚他「毋須講稿」、「對答如流」、「顯出活力和朝氣」,而《東方日報》亦形容他「應對高明」、「不失上海體面,為香港人『消氣』,又為香港『打氣』」。有行內前輩憶述,當年記者會結束後,有攝影記者以廣東話要求韓正與時任特首董建華走到台前握手合照,惟韓正沒有反應,經工作人員提醒後,他隨即向記者鞠躬致歉:「對不起,我的廣東話學得不好,以後一定好好學。」
在三天行程中,韓正旋風式到訪葵涌貨櫃碼頭、香港國際機場,又臨時要求訪問瑪嘉烈醫院,以了解香港沙士防疫工作,並向醫護人員致敬。他還參觀了香港交易所,獲贈一件印有「1638(諧音一路生發)」的交易員背心,即場穿上後更調皮地反問記者:「像不像樣呢?」
事隔15年,上周三(4月11日)韓正主掌港澳工作的消息傳出後,北京權威消息指,提早獲悉的特首林鄭月娥對中央安排反應相當正面。全國政協常委胡定旭亦指韓正「有遠見」,新民黨主席葉劉淑儀則讚韓親民實幹,連一向對中央政策「彈多過讚」的公民黨立法會議員郭家麒也稱,由韓正出任港澳小組組長的爭議性較低,會令港人覺得「易啃」。
不過,也有論者認為,韓正過去不涉港澳工作,不熟悉港澳事務。然而,只要檢視韓正參與管治上海20年的經驗就不難發現,他多年來主張上海以香港為師、以新加坡為鏡,其實對本港政策再熟悉不過,他又經常列席港澳地區上海政協委員座談會,聆聽港商意見,與他們稔熟。
90年代已與港商結緣
例如早於1990年代,已經由倉庫管理員逐步躍升為上海市盧灣區區委副書記的韓正,早就結識了香港瑞安集團主席羅康瑞,及後更支持他取得上海「新天地」的發展權;與此同時,韓正也積極遊說多個實力雄厚的香港財團進駐淮海路商業街,包括新鴻基地產集團、九龍倉集團及麗新集團等,為該區發展奠定基礎,亦為韓正的政績寫下亮麗一頁。
到2003年韓正晉升上海常務副市長後,主責城市規劃、城市建設、環境保護、房屋土地資源、住宅和交通等範疇,更推出多項借鑑「香港模式」的經濟民生政策。例如他曾於同年推出土地供應政策改革,令香港地產商在上海投得土地後,毋須再奔波於規劃、消防、綠化及計委等部門取得審批,只要資金到位,就可直接動工起樓;及後他又頒布參考香港的《上海市土地使用權出讓招標拍賣實行辦法》,致力建立土地收購、儲備、轉讓機制,令供應透明化。
交通也是上海的「老大難」,韓正當年就曾夥拍時任上海市委書記陳良宇「微服出巡」,在繁忙時段乘搭公交車和地鐵,感受「面貼面」的擁擠滋味;他及後多次提到,上海應該學習香港的城市建設,優先發展公共交通,尤其是地下鐵路,並強調香港地鐵是全球唯一盈利的地鐵公司,值得借鑑。另外,韓正自2003年起研究香港機場管理經驗,最終於2009年與前機場管理局主席馮國經聯手促成兩地合資成立上海滬港機場管理有限公司,負責管理虹橋機場。
因此,韓正絕非不熟悉香港事務,甚至有北京權威人士形容,「在現任常委中,韓可能比習更熟悉香港。」當然,或許有人會問,若要以「熟悉」作為衡量主管港澳人選的標準,同樣身居中央政治局常委要職、曾經主政廣東省的現任全國政協主席汪洋,不是更合適的人選嗎?——這正正是最值得外界關注和思考的問題,因為此舉明顯反映中央治港戰略思維的轉變,即香港在中國政經版圖中的「特殊地位」會有所調整,而中央對港政策亦將由政治導向轉變為經濟民政導向,並可能就解決本港深層次結構矛盾及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等問題,直接給予特區政府清晰指示。換言之,僅是「熟悉香港」已不足以構成肩負港澳工作大任的必要條件了。
中央人事安排 視實際需要
為什麼說中央治港思維發生改變?不少研究中港關係的學者均認為,中共十九大報告為一國兩制奠定更完整論述。中國人民大學台港澳研究中心教授常樂曾撰《習近平治港新思維》一文,以戰略思維、創新思維、辯證思維、法治思維及底線思維理解中央對港政策;從戰略思維而論,中共講究戰略定力,不會輕易動搖一國兩制這個基本國策,不過,實際如何貫徹,則要因時因勢調節。
那麼,一國兩制究竟出現了什麼新形勢,令中央治港不得不變?依常樂所言,自香港於1997年主權回歸後,中央治港方針先後經歷「井水不犯河水」及「有所為有所不為」兩個階段,至中共十八大後正式進入「全面管治」的新階段,因為「對新情況新問題,是無為而治、被動應付、亦步亦趨呢,還是樹立打主動仗、下先手棋、奪回鬥爭的戰略主動權呢?無疑,中央選擇了後者」。
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兼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田飛龍亦指,中央近年面對政改爭議,以及本土分離主義的挑戰,故因應形勢調整治港方略,由以往偏重「兩制」的政策取向,轉移至「一國」的法理意涵,藉此重塑《基本法》新秩序,打破「一法各表」亂象。
那麼,中央治港思維到底會出現怎樣的改變?若用香港泛民主派如民主黨主席胡志偉及公民黨主席梁家傑等人的理解,是中央治港手法更趨強硬,但對中央而言,卻是要更好地維護和展現中央的「全面管治權」和香港的「高度自治權」。中港兩地均有權威學者認為,當中央在「港獨」問題上劃下清晰而不容挑戰的底線後,就會由經濟民生入手,循序漸進解決香港的深層次矛盾,包括經濟結構與就業市場的矛盾,以及土地供應和房屋需求的矛盾。香港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研究總監方舟就指出,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正正是解決本港內部矛盾的契機,因此,中央未來五年的治港重點,是更積極地推動香港參與大灣區,以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翻查傳媒報道的中央慣例,在主管港澳事務的人事安排上,通常會視乎實際需要而定。例如在1980年代,由於中央要與英國談判香港過渡事務,故當時港澳事務主要由主理外交系統的錢其琛和姬鵬飛分管;到香港回歸後,則由炮兵出身的國務院港澳辦公室主任廖暉主掌有關事務至;2003年,因沙士疫情導致本港經濟低迷,加上特首董建華多處施政失當而且強推《基本法》第23條立法,觸發50萬人上街的「七一大遊行」,中央遂成立由18個部門組成的港澳工作協調小組,由時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家副主席曾慶紅擔任組長,直接應對形勢愈發複雜的港澳工作。
在曾慶紅任內,中央陸續出台自由行及CEPA等惠港政策,以挽救香港經濟,但與此同時,協調小組亦開始「介入」香港事務。及後習近平和張德江分別於2007年和2012年繼任組長,恰逢前特首曾蔭權和梁振英推出政制改革,故治港思維以政治為主導,尤其在前全國人大委員長張德江主政年代,碰上好鬥的梁振英和中聯辦主任張曉明,中央更為積極而強硬地「介入」本港政治問題,例如人大於2014年一錘定音為普選訂下「831」框架,又於2016年主動就立法會宣誓風波釋法,引起民主派強烈反彈,一度令中港互信及行政與立法的關係,陷入冰點。
推動環杭灣區經驗獲看重
也許中央亦意識到,香港再經不起更多政治折騰,而梁振英以鬥爭為綱的治港手段只會令香港繼續撕裂,因此,梁振英於2016年12月9日突然宣布不會參與競逐連任特首,加上中共領導層於去年底順利換班,中央治港思維出現另一轉變的契機。
在上述大背景下,由韓正全面統籌港澳協調小組的工作,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了。
第一,韓正擁有經濟學碩士學位,本身是高級經濟師,而根據他上月中正式就任國務院副總理後所出席的公開活動,例如3月25日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3月26日會見世界銀行首席執行官格奧爾基耶娃、4月3日主持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座談會等等,外界預料他極可能沿襲近幾屆國務院第一副總理的職權範圍,即獲分管發展改革及財政的工作。綜合港台多間傳媒報道,均指韓正現已統管一帶一路及粵港澳大灣區工作,恰巧這兩項重要國策都是中央治港思路漸轉後點名要求香港積極發展的方向,相信由韓正主理港澳小組後,會更便利有關政策的推行。
正如全國政協常委譚錦球所言,若韓正任命屬實,反映國家重視對粵港澳大灣區戰略的實施,也表明中央認為推動香港融入灣區發展是港澳工作重點,而由最高層級的政治局常委負責推動和協調,則更有助該計劃的推進,又可促進滬港兩大金融中心的互補合作發展。
第二,從韓正過去15年主政上海的經驗而論,他把上海打造成國際經濟、金融、貿易和航運中心,而且成功推動滬港多方面合作、上海自貿區及張江科學城等項目建設,具有駕馭複雜多變形勢的能力。更重要是,韓正早於15年前,已經致力推動上海與長江三角洲地區省市的優勢互補以共謀發展,並以「沒有夕陽的產業,只有夕陽的產品」為宗旨,及時就當地產業發展作出結構性調整;至去年兩會,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工作報告中提出研究制定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後不久,時任上海市委書記的韓正,又與浙江省委書記車俊舉行交流會,表示願意共同謀劃推進「環杭州灣大灣區」建設。換言之,韓正擁有與多個省市合作的經驗,相信有助協調粵港澳大灣區這個涉及「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四個核心城市」的工作。
「政府工作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看到差距。」韓正曾於2003年出席滬籍港澳政協委員及台胞聯絡組成員座談會時,以此回應香港新鴻基地產副主席郭炳江、香格里拉亞洲董事長葉龍蜚、以及香港新世界中國地產副董事長杜惠愷等人有關城市建設的建議。他同年亦曾就交通問題發表這樣的感慨,認為這是「所有大城市和所有政府碰到的永恆的難題和永恆的主題」,故下決心籌集800億元人民幣興建十一條總長400公里的軌道交通網絡。
港官紙上談兵 難迎灣區機遇
去年5月,韓正則先後暢談城市管理的願景,例如他認為「令人嚮往的未來城市,管理要像繡花一樣精細」,又以「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要努力不留遺憾,拿出敢為天下先的銳氣,敢想、敢幹、敢創新」寄語年輕人要為上海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遠在香港的我們,不熟悉韓正從政作風的讀者,不知能否透過上述的片言隻語,略解一二?而有份影響香港未來發展但向來只是紙上談兵的政府官員、經常捉錯用神的建制旗手、陷入進退失據的泛民政客,又能否讀懂中央治港的「變」與「不變」?
這些舉足輕重的持份者們是否明白,本港當前最突出的土地房屋問題,是政府長期資源分配不均、造成供應遠遠不及需求的制度性及結構性問題,而只要該問題一日未解,就難以驅動香港社會繼續向前,更遑論要促成經濟及產業結構的轉型?
這些舉足輕重的持份者們是否意識到,廣州及深圳自兩年前已積極規劃,出台百多項政策建議以配合大灣區發展,惟香港只懂得以自身優勢「配合」國家發展,而非「藉機」扭轉產業劣勢?
這些舉足輕重的持份者們是否感覺到,當港府官員繼續以「接order」心態治港、當建制旗手繼續挑起政治紛爭、當泛民政客繼續以抗爭主導從政方針的同時,中央對港已逐漸失去耐性而變得憂慮?
《韓正「君臨」香江 港府更亟須自省自強》這篇「01觀點」有言,由韓正主管香港事務,可能是對香港官員的嚴重警示,這意味中央認為香港發展的經驗已不足憑恃,反觀上海經驗更具實質參考價值,而香港官員的實務管治能力也不及內地。這種論調是否成立?也許大家都是時候好好反思,繼而發奮圖強了!
上文刊載自第107期《香港01》周報(2018年4月16日)《韓正主掌港澳 中央思維漸轉 港府、建制、泛民如何應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