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拜登制裁到NVIDIA被查:特朗普還沒來 中美半導體大戰已開打

撰文:劉燕婷
出版:更新:

近期,中美圍繞半導體的博弈持續升級。

首先是美國的動作。12月2日路透引述知情人士消息稱,美國將對中國半導體產業發起3年來的第三次打擊,限制對華出口24種晶片製造工具、3種軟件工具、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等國出產的晶片製造設備,以及HBM晶片(用於人工智能(AI)訓練等高級應用)。

而被波及的中國企業,包括北方創華科技、拓荊科技和深圳市新凱來技術等,約20多間半導體公司、2間投資公司和超過100多間晶片製造工具廠商,規模龐大。當然,計劃當涉及外國直接產品規則的部分牽連甚廣,可能損害美國盟友利益,包括馬來西亞、新加坡、以色列、台灣和韓國都會受約束。

再來是中國的動作。12月9日,中國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發佈消息稱,英偉達(NVIDIA,又稱輝達)涉嫌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及《市場監管總局關於附加限制性條件批准英偉達公司收購邁絡思科技有限公司股權案反壟斷審查決定的公告》(市場監管總局公告〔2020〕第16號),市場監管總局將依法對英偉達公司開展立案調查。

消息一出,英偉達股價應聲下跌。截至當地時間12月9日收盤,英偉達收跌近3%,市值一夜蒸發6,400億元;英特爾、AMD、阿斯麥(ASML)、台積電、Arm等美股大型半導體公司也普遍收跌。而10日的A股半導體概念則集體大漲,尤其是AI晶片相關概念,例如寒武紀盤中漲超3%,海光信息漲超4%,景嘉微漲超5%,中芯國際、華虹半導體、南大光電、中微公司等產業鏈企業也紛紛飄紅。

顯然,雖有不少半導體CEO在特朗普(Donald Trump)勝選後公開示警:政策的不確定性、民族主義趨勢都會干擾產業生態,推高生產成本;但從前述兩個事件來看,中美博弈對於全球半導體的持續擾動,似乎還是無可避免。

圖為2024年3月28日,2022年5月鏡頭拍到英偉達(Nvidia,又譯輝達,股票編號NVDA)在美國加州聖克拉拉(Santa Clara)公司總部的公司標誌。(Courtesy NVIDIA/Handout via REUTERS)

拜登下台前的「最後一擊」

首先觀察美國這次針對設備、軟件以及HBM實施的新管制,可以說是歷次制裁中的「集大成者」。

從制裁內容來看,拜登(Joe Biden)幾乎是把美國目前力所能及的策略全數搬上檯面,力求在政府換屆前打出「最後一擊」,也為自己卸任後的政治遺產清單「增色」。其實回顧拜登過去執政,在半導體博弈上往往更關注高精尖領域,傾向制裁先進製程(7nm)、記憶體(18nmDRAM、128層以上NAND)以及先進人工智慧等相關技術;而12月初的新一輪制裁,其實也是在限制先進技術節點的基礎上,進一步細化了限制條款,推出繁瑣又面面俱到的細則。

例如隨著HBM晶片逐漸成為AI算力瓶頸,美國這次就通過加碼限制HBM來限制中國的AI發展;同時,這次制裁也將半導體相關軟件及「軟件秘鑰」列入限制,主因就是目前半導體軟件愈發強大,可以模擬多重曝光等昂貴複雜工序,美方也對此祭出監管;再來,美國也針對一系列非典型「模糊行為」進行規範,對企業代購、多手轉移、核心人員重合、物理位址相連等情況設立預警,堵上美國認為「具有潛在風險」的通道。

圖為2023年2月17日,美國半導體公司AMD 的標誌出現在GPU晶片上。(Reuters)

另外,這次「最後一擊」也擴大了打擊對象。過去制裁多以大企業為主,這輪制裁卻波及許多小公司,有些甚至是未上市企業,有些更處在虧損或融資的「新生」階段。而在半導體博弈中,大公司往往因為基底厚實、資源廣布,所以能提早為「被制裁」做好準備、規劃預案;但小企業往往勢單力薄,相對容易在外部衝擊下滅頂。

不過中國的市場體量、半導體供應鏈的全球互賴性,還是可能對制裁形成牽制。例如有部分中國先進存儲製造公司、成熟制程製造公司就不在制裁清單上,原因也可以想像:針對前者,美國商務部已經表示「要保證全球HBM產能供應」;針對後者,商務部雖沒有言明,卻可能是因牽涉美國盟友與企業的利益,所以被輕輕放下。

此外,這次日本和荷蘭都爭取到了《公平競爭規則》的豁免權,艾司摩爾(ASML)就在官網表示業務並未受到重大影響;美國的應用材料公司(Applied Materials)、科磊(KLA)和泛林集團(Lam Research)也遊說成功,保住了部分利益;韓國企業雖然沒有獲得豁免,但應會持續努力爭取。

整體來說,這次制裁或許更多是拓寬制裁範圍,而非大幅推進制裁的極限紅線。但即便如此,制裁本身還算「面面俱到」,近140個實體名單涵括了重點企業的直系與旁系結構,並將連帶影響名單上企業的供應鏈與客戶,可謂是將制裁深入到中國半導體的方方面面。

中國商務部部長王文濤(右)2024年3月24日會晤美國半導體公司AMD行政總裁蘇姿丰(中國商務部)

夾在中美之間的英偉達

而拜登的「最後一擊」也顯示,中國半導體產業已是「藏不住的大象」,中美科技競賽正從暗處浮上檯面,雙方過招不再遮掩,既然美國出手了,中國當然不會毫無反應。

2日晚間,中國商務部就表示,中方已經注意到美方發布的對華半導體出口管制措施,該措施進一步加嚴對半導體製造設備、存儲晶片等物項的對華出口管制,並將136家中國實體增列至出口管制實體清單、拓展長臂管轄,對中國與第三國貿易橫加干涉,是典型的經濟脅迫行為和非市場做法。中方將採取必要措施,堅決維護自身正當權益。

首先就是12月3日的兩個動作。

當日,中國互聯網協會、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同步發聲,呼籲大陸企業謹慎採購美國晶片,尋求擴大與其他國家和地區晶片企業的合作,並積極使用內外資企業在華生產製造的晶片。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更強調,美國政府隨意修改管制規則,嚴重影響美國晶片產品的穩定供應,中國汽車行業對採購美國企業晶片產品的信任和信心正在被動搖,美國汽車晶片產品不再可靠、不再安全。「為保障汽車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協會建議中國汽車企業謹慎採購美國晶片。」

中國商務部也在3日宣布禁止向美國出口鎵、鍺、銻和超硬材料,理由是這些材料屬於軍民兩用物項,並且這項禁令立即生效。最引人關注的,就是鎵和鍺皆為半導體關鍵材料:鎵主要用於第二代及第三代半導體,尤其第三代半導體適合更高溫、高電壓、高頻率的使用場景,手機及基地台的功率放大器、光纖傳輸、光達、5G、電力系統都可能用到;鍺則在光纖電纜、夜視儀器和太空領域有所需求,大多數衛星使用的太陽能電池都會用到鍺。

圖為美國晶片商英特爾(Intel)亞利桑那州一間工廠外的標誌,攝於2022年10月2日。(Reuters)

接著就是12月9日的重頭戲:對英偉達展開立案調查。當然,中方也有給出事由,表示是針對2020年的英偉達收購邁絡思交易。邁絡思1999年在以色列設立,在美國納斯達克證券交易所上市,是知名網路設備供應商,主要業務是為資料中心提供網路控制晶片、網卡、線纜、交換機、軟件等。由於英偉達和邁絡思均在全球具有壟斷地位,所以這一交易隨後經過美國、歐盟、中國等國家和地區市場監管部門批准。當時中國的市場監管總局就要求,英偉達應在收購交易完成後6年內,依據公平、合理、無歧視原則向中國市場繼續供應英偉達GPU加速器、邁絡思高速網路互聯設備和相關軟件、配件。

但中方在交易時隔4年後才進行調查,恐怕更多是與關乎中美的半導體博弈,以及英偉達的市場分量,還有夾在中美之間的兩難處境。

2024年11月23日,英偉達(Nvidia,又譯輝達)行政總裁黃仁勳獲香港科技大學頒授榮譽博士學位。(廖雁雄攝)

從體量來看,英偉達2023年在全球資料中心圖形處理器(GPU)市場份額為98%,第二名的AMD市場份額僅為1.2%,第三名的英特爾則不足1%。而中國市場在英偉達的營收大盤中占有顯著比重:據英偉達財報顯示,截至2024年前三季度,英偉達在中國大陸(含香港)營收115.7億美元,在其營收大盤中占比12.7%。

但作為一家美國企業,英偉達顯然難以迴避美方的管制規範。

例如2023年10月17日,美國商務部就公布半導體管制新規,對2022年10月7日發佈的《對向中國出口的先進計算和半導體制造物項實施新的出口管制》進行升級:一是調整先進計算晶片出口管制規則;二是調整半導體製造設備出口管制規則;三是公佈了新增的實體清單企業名單。一套組合拳下來,包括A100、H100、A800、H800等在內的GPU晶片對華出口都受影響。

其中,A100、H100是英偉達生產的高性能GPU,廣泛應用於AI、資料分析等工作場景;A800和H800則是A100、H100的替代產品,是因應2022年管制發布後,英偉達特供中國市場所用,在效能上降低了傳輸速率以滿足管制要求。目前,這幾款產品都是最適合AI演算法研發和部署的高算力晶片。

再來當然就是2024年12月2日,拜登任內的「最後一擊」。整體來說,英偉達作為一家美國企業,在當前中美半導體博弈的態勢下,如果遵守美國相關法律要求,就等於被迫在中美之間進行市場選擇;從這個視角來看,中方的反壟斷調查,恐怕更大程度是對美方12月2日制裁的直接反制。

換言之,NVIDIA的遭遇其實就像字節跳動旗下的短影音應用TikTok,在中美競爭愈發劇烈的大環境下,被迫遭遇行政監管與打擊,成為地緣政治的犧牲品。當然,中美此波較勁也可能是在為特朗普上台進行鋪墊,增加彼此的談判籌碼,只是從特朗普此前各種發言來看,面對半導體博弈的態度恐怕會比拜登更強硬,中美雙方企業或許都要有「打持久戰」的心理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