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二戰後首次對中國發起「軍事行動」的三重考量

撰文:外部來稿(中國)
出版:更新:

9月26日,日本媒體報道稱,日本海上自衛隊艦艇首次穿越台灣海峽。這也是自中國抗日戰爭結束以來,日本首次主動發起對中國的「軍事行動」,政治宣誓意義極強。日媒還特意強調報道,日本首相岸田文雄「親自指示」發起了此次日軍艦穿越台灣海峽的行動。報道方式與以往常規報道手法相比顯得極不尋常。

近期,中日之間風波不斷,兩國關係面臨巨大考驗,深圳男孩遇刺事件發生後,北京正在承壓來自東京方面的憤怒。那麼,日本為何在這樣的時間點上派軍艦穿越台海? 其背後有何政治動因?

筆者認為,日本當局選擇在這樣的時間點上派軍艦穿越台灣海峽有充分的政治因素支撐。

2024年9月25日,日本海上自衛隊護衛艦「漣號」(さざなみ,JS Sazanami, DD-113)首次穿越台灣海峽。(日本防衛省網站)

首先,自民黨政權在日本國內承壓,急需解決政權危機。由於接連爆發政治資金的醜聞,自民黨政權在過去一段時間內壓力巨大,岸田文雄的支持率一度跌入谷底,屢創新低。而岸田宣佈不參選下一任自民黨總裁,讓其有為自民黨解決危機的政治資本和魄力,採取對中國的強硬行動是顯然是成本最低,效率最高,效果最好的選擇。

第二,突破戰後的限制,實現國家正常化是日本的夙願。軍事限制,專守自衛是日本作為戰敗國在戰後受到的最大限制,這種限制不僅來自戰勝的同盟國,更來自日本內部的和平憲法。這一時間點,日本獲得了最好的突破這種限制的機會。日本多年不斷強調中國的海洋軍事不斷擴張損害了日本的利益,也破壞了既有的國際秩序。但由於日本國內民意壓制,日本政府始終無法在突破軍事限制的問題上大步前行,而當前的局面給了日本政府難得的機遇。

由於中國國內接連發生刺殺日本兒童的事件,加之此前中國軍機軍艦不斷「侵入」日本領空領海,中國禁止進口日本海產品,中日在釣魚島的對峙等等一系列事件被關聯起來,給日本社會造成了巨大的震動,使得業已冰冷的日本民間對華感情在短時間內出現了「深度急凍」,日本官民多年對中國積聚的「委屈」「悲情」的能量有如核彈爆炸一口氣釋放,一時間日本民間對華可謂「同仇敵愾」,而岸田文雄政權果斷利用了日本的「民氣」。

第三,不尋求連任的岸田文雄迫切希望為自己留下政治遺產和歷史定位。岸田文雄所處的政治立場,讓他可以更加沒有顧慮的做一些「驚天動地」的事情,在自民黨政權處於內憂外患的情況下,岸田不希望自己是成為自民黨政權的掘墓人,作為政客,岸田毫無疑問在尋找機會,從結果來看,他找到了。

2024年7月12日,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在柏林與德國總理朔爾茨(Olaf Scholz,不在圖中)出席聯合記者會。(Reuters)

那麼,中國又該如何應對當前來自日本的政治軍事外交壓力?如何從長遠來看待中日關係?

筆者認為,北京必須掌控中日關係的主導權。特別是在當前日本因一連串中日事件導致民意洶湧,不理性的情況下,中國需要小心應對。正如外長王毅所說,不使得問題政治化,擴大化。這應該成為北京在短期中日關係上的政治目標。這也就意味着中國需要做好應對來自日本挑釁升級,但同時也要做好危機管控。

可以看到,日本的政治體制決定了民選政府會受到很多來自國內的各方政治力量的牽制和影響。中國體制的優勢決定了在這樣的特殊時期,北京在管控中日矛盾上具備更多優勢。在日本海上自衛隊破天荒穿越台灣海峽的時刻,北京需要比東京方面更加保持冷靜。從地緣政治來說,台灣是日本牽制中國最好的手段,北京對此心知肚明,但正因如此,在這樣的情勢下能夠保持戰略定力才是對中國大國外交最好的詮釋。

本文作者系資深媒體人海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