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漸親美的波蘭 會否改變一貫「對華中立」政策?
應中方邀請,波蘭總統杜達(Andrzej Duda)於6月22日至26日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這是自俄烏衝突爆發以來,波蘭國家元首首次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意義非凡。
近年來,中波關係受到俄烏衝突的衝擊。波蘭視俄羅斯為其安全的首要威脅,因此,中俄之間的緊密關係無疑影響了波蘭對中國的看法。同時,波蘭與美國之間傳統上相當密切的關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波蘭政界和商界與中國合作的立場。然而,儘管存在這些障礙和地緣政治的制約,中波經濟合作依然穩步發展,兩國之間的貿易額近年來持續增長。
不過,兩國經貿友好關係仍面臨挑戰。波蘭正面臨對華貿易逆差不斷擴大的問題,其國內要求與中國「關係再調整」的聲音也日益增強。
值得一提的是,與中國的關係並非波蘭民眾普遍關注的焦點。波蘭政府雖然明確傾向於美國,但其對華政策並不具有對抗性,與立陶宛等國家表現出的極端立場截然不同。未來,波蘭與中國的關係,以及與歐盟委員會和德國的關係,預計仍將繼續在波動中穩固,同時我們也應當注意中波關係中的消極因素。
中波關係的波動
目前,波蘭是中國「一帶一路」倡議在歐洲最大的合作國,也是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的成員。然而,自2017年美國前總統特朗普上台併發起對華貿易戰以來,波蘭與中國的關係開始降温。中美競爭加劇,以及隨後爆發的新冠疫情,都進一步加劇了這種緊張關係。
中波關係的一個關鍵轉折點是俄烏衝突的爆發,中國在俄烏衝突中保持中立,不追隨西方制裁俄羅斯,這被西方世界解讀為中國「親俄反西方」,進而影響了波蘭對中國的看法。波蘭主要從波俄關係、波美關係及俄烏衝突等多個角度來審視與中國的關係。
在對華外交上,波蘭近年來的策略是「雙軌政策」,這讓兩國關係的走向顯得錯綜複雜。儘管同屬一個陣營,但波蘭總統杜達和波蘭政府多次在對華立場上展現出不同甚至相互矛盾的態度。這些分歧很可能是利益分歧的反映,而非政策協調的結果。
2022年初,當俄烏雙方在邊境集結軍隊,戰爭一觸即發之際,波蘭總統杜達是唯一一個參加北京冬奧會開幕式並與中國領導人會面的歐盟國家領導人。除了杜達,還有30多位外國領導人出席了開幕式,其中包括俄羅斯總統普京。中俄領導人簽署了一份聯合公報,而前北約秘書長拉斯穆森公然將中俄合作稱之為「邪惡軸心」。因此,波蘭總統於冬奧會期間的這次訪問,是在東歐安全的關鍵時刻與北約的立場背道而馳,也引發了許多西方國家的不滿。
在杜達訪華之前,他的外交政策顧問雅庫布·庫莫奇解釋稱,波蘭有主權決定「對華政策」,並認為中波之間的「友好關係」並不會影響美波合作。訪問結束後,波蘭總統部長安德烈·德拉解釋說,杜達不僅關注經濟問題,還從歐洲和北約的角度向中國介紹了波蘭在烏克蘭危機上的立場。
然而,杜達堅持不與中國對抗的理性政策,在某種程度上可能會受到他個人因素的驅動。杜達將於2025年卸任總統,有人猜測,杜達卸任後可能準備前往聯合國任職。為實現這一目標,他既需要美國的支持,也需要與中國保持良好關係。
杜達的對華政策時常與波蘭政府的政策存在分歧,而波蘭政府實際上是由前執政黨法律與公正黨領導的。例如,在2021年2月的中國—中東歐「17+1」峰會召開前,波蘭憲法報曾暗示,杜達拒絕了波蘭外交部降低波蘭代表團級別、不與中方舉行會談的提議。杜達對此解釋說:「沒有波蘭的參與,任何有關中東歐的重要活動都不可能舉行。」
這不是波蘭內部第一次出現對華看法的對立。與杜達的「包容態度」相反,波蘭前總理莫拉維茨基一貫以親西方反俄的立場著稱。他曾在美國《政客》新聞網上發表評論文章,警告西方不要對「俄羅斯侵略」採取消極態度,因為烏克蘭的失敗可能會對世界秩序產生長期影響,文章中稱「中國可能會取代美國或歐洲,或者與俄羅斯聯手」。
面對俄烏衝突和「俄羅斯威脅」,波蘭明確將繼續努力與美國和北約保持安全合作。同時,在杜達的引領下,波蘭政府還在努力維護與中國的政治和經濟合作渠道,這些渠道往往被波蘭政府用作與歐盟或美國進行談判的籌碼。然而,由於中國在俄烏衝突的中立立場以及與俄羅斯的友好關係,杜達在重壓之下不得不部分調整策略,並更加明確地指出中國應當「拒絕幫助俄羅斯」。因此,波蘭內部正在統一認識,在對華表態上開始保持一致,這表明俄烏衝突確實對中波關係造成了影響。
不過,中波關係中的積極因素依然存在。中歐和東歐國家對中國的態度大致可分為三類:與西方保持一致,對華認知相對負面的國家(如捷克和立陶宛)、中國的友好合作夥伴(如塞爾維亞和匈牙利),以及關係時常波動但仍在尋求與中國建立經濟聯繫的國家。波蘭屬於第三類,處於這個積極與消極之間的「中間位置」。波蘭的務實立場可以用波蘭現任外長西科爾斯基(Radosław Sikorski)提出的座右銘來概括,即「儘可能合作,必要時競爭,必要時對抗」。
為了尋求合作,西科爾斯基強調中國是波蘭的重要經濟夥伴。自2008年中波關係開啟新紀元以來,波蘭政界人士一直期望通過與中國開展貿易來促進其國內經濟的發展,並將波蘭定位為「一帶一路」倡議中「通往歐洲的門戶」。用波蘭前農業部長的話來說,中國這個「充滿希望的神話般的國家」的形象幾乎沒有改變。
立陶宛的案例表明,操弄政治議題並不利於本國的經濟發展和人民福祉。2023年,中國對波蘭的出口額是波蘭對華出口額的15倍有餘,波蘭嚴重依賴中國商品的情況並未得到改善。因此,儘管在一些政治問題上存在分歧,但波蘭不願自傷。波蘭對中國的態度既複雜又務實,其立場取決於潛在的經濟利益,更取決於對中國經濟的依賴性。中波關係雖有波動,但總體可控。
快速增長但「不平衡」的經貿關係
中國是波蘭的第二大商品進口來源國,僅次於德國。儘管中波關係因俄烏衝突而有所波動,但這並未影響兩國貿易持續增長的大趨勢。然而,波蘭與中國的貿易關係存在顯著的不對稱性。2023年,波蘭對中國的貿易逆差達到了歷史新高。逆差問題成為影響波蘭對華貿易的核心挑戰,波蘭政府和企業家對此一直保持高度關注,並呼籲中國擴大對波蘭商品,特別是農業食品領域的開放程度。
波蘭與中國的經濟關係是多維度的,且隨着中國全球經濟地位的提升,這種關係也在不斷演變。除了貿易往來和投資交流,兩國還在金融、新技術、海洋經濟、氣候政策和環境保護等眾多領域開展合作。特別是在新冠疫情爆發前,隨着中歐間貨運和客運量的增加,中波在運輸和物流領域的合作也日漸頻繁。
中國現在是波蘭在亞洲的最大貿易伙伴,而波蘭則是中國在中東歐地區的最大貿易伙伴。中國是波蘭的第二大進口來源國,但在波蘭商品的出口市場中排名相對靠後。最新數據顯示,2023年波蘭與中國的進出口比例高達1比15,這導致波蘭對華存在巨大的貿易逆差。中波之間的「貿易不對稱」在2023年達到了新的水平。對波蘭而言,這一差距逐年擴大並非好消息,波蘭政府和企業都渴望改變這一狀況。
在波蘭對華出口的商品結構中,銅及銅製品佔據主要地位(約佔波蘭出口的20%)。波蘭出口的其他商品還包括機械設備及其零件、傢俱等。而從波蘭對華進口的商品結構來看,一半以上的商品屬於深加工產品(如手機、電腦、視頻遊戲機),服裝和紡織品以及玩具、遊戲和體育用品也佔據重要地位。波蘭公司從中國進口原材料、零部件和半成品,用於生產最終產品,然後銷往歐洲市場,特別是德國市場。
波蘭食品行業是波蘭對華出口中為數不多的亮點。經過八年的努力,波蘭在2021年終於獲得了中國飼料用乳製品市場的進口許可,而波蘭企業在該領域實力強勁,自此波蘭乳製品對華出口呈現大幅增長態勢。此外,波蘭化妝品在中國的銷量也在上升。
波蘭投資貿易署(PAIH)負責支持波蘭企業家開拓國外市場。該署表示,波蘭企業對拓展中國市場的興趣日益濃厚。主要希望開闢中國市場的行業包括食品、化妝品和快速消費品,但也涵蓋了建築、醫療、生物技術和汽車零部件製造等多個領域。
「在中國,外國產品往往具有『高品質』的標籤,人們對外國產品充滿好奇,渴望嘗試。尤其是在食品方面,波蘭產品的高品質正逐漸被公眾所認識。中國是波蘭乳製品出口的第三大市場。波蘭企業的在華營業額在疫情爆發前就增長得非常強勁,波蘭牛奶在當地市場上已經相當受歡迎了。」波蘭投資貿易署曾在其發布的投資指南中稱。
儘管前景看好,但在華經營的波蘭企業仍然相對較少,這主要是因為波蘭企業擔憂向中國出口商品的政治風險和相對較高的運輸成本。波蘭企業既認為中國是一個快速增長的國家,認為中國在全球影響力日益增強,特別是在技術領域進步明顯,又認為中國是一個「遙遠而困難的市場」,需要長時間的耕耘才能獲得回報。這種認識是既矛盾又現實的。
然而,中波經貿關係也面臨一些挑戰。與其他歐洲國家一樣,這些問題包括過度依賴中國製造的藥品,以及中美關係惡化對全球供應鏈的潛在影響等。在這些挑戰中,波蘭特別關注中國汽車的崛起對波蘭汽車工業的影響。
長期以來,波蘭汽車工業主要以為德國汽車企業做配套為主。由於德國車企目前面臨來自中國車企的競爭壓力,從長遠來看,波蘭汽車業可能面臨德國和其他市場需求下降的風險。杜達政府曾計劃推出波蘭首款電動汽車品牌Izera,以促進波蘭的創新和軟實力,但該項目遭遇諸多挫折,進展緩慢。直到2022年底,Izera選擇與中國吉利公司合作,該項目才取得實質性進展。
現在看來,Izera實際上是一款以波蘭品牌為名的「中國汽車」,這一結果遠非杜達政府所期望的。在歐盟宣佈對中國汽車企業展開「反補貼調查」後,是否支持歐盟方面的決策,波蘭也面臨兩難抉擇。此外,吉利公司還被烏克蘭當局列入所謂的「俄羅斯戰爭國際贊助商」名單,這給該項目增添了更多不確定性。
因此,波蘭可能會重新考慮與中國的合作框架。這並不意味着兩國將切斷經濟聯繫或徹底「脱鈎」,也不意味着波蘭將退出中國中東歐「17+1」合作機制或「一帶一路」倡議。但在西方因中俄關系而對中國指責日增的背景下,即使中波關係有着堅實的經貿基礎,也不可避免地會受到西方反華情緒的影響。
謹慎行事的波蘭
今年五月,波蘭外交部長西科爾斯基發布了一份外交政策聲明,其中詳細闡述了波蘭當前的外交政策走向。在聲明中,西科爾斯基重申了波蘭對華的務實立場,即在追求經濟利益的同時,努力平衡中波之間的意識形態差異和在俄烏問題上的分歧,並堅決避免「斷絕關係」或「脱鈎斷鏈」等極端情況的發生。
聲明強調了波蘭會繼續加強對歐盟以及與美國的關係,並指出這些關係對於波蘭的經濟發展和戰略支撐至關重要,將繼續是波蘭外交的優先事項。
值得注意的是,西科爾斯基在聲明中宣佈波蘭將在美國和中國的全球競爭中「繼續保持中立」。他明確表示波蘭不願「選邊站」,這與總統杜達的戰略保持一致。在宣佈「保持中立」的同時,西科爾斯基還試圖在聲明中向中國發出呼籲,希望中國能加入制裁俄羅斯的行列。
他援引了波蘭和中國的歷史情況,將中國描述為「與波蘭同樣經歷過殖民主義和不平等條約的受害者」。他讚揚了中國從冷戰時期至今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稱讚中國「不盲從於俄羅斯,展現了勇氣和意志」,其真實意圖是試圖讓中國和俄羅斯的關係逐漸疏遠。
目前,中波之間的意識形態和地緣政治分歧與經濟利益並存,中國難以滿足波蘭要求中國加入對俄包圍圈的要求。在俄烏衝突持續不斷、中國嚴守中立立場的情況下,中波雙邊關係難以取得進一步的發展。
同時,波蘭仍然保持着謹慎和審慎的態度,將發展與中國的合作關係視為優先事項,同時避免不必要的緊張局勢。西科爾斯基的聲明暗示中國支持波蘭加入G20集團,這可能成為中波夥伴關係的一個突破口。
在經貿關係方面,波蘭致力於減少現有的貿易逆差,並努力提升在歐盟內部的經濟地位。然而,由於波蘭在歐洲政壇的影響力相對有限,波蘭無法完全擺脱歐盟對華強硬戰略框架的束縛,更無法改變歐盟在中國汽車出口等方面的對抗政策。
最後,我們必須意識到,波蘭對美國的依賴正在逐漸增強,美波關係的日益緊密可能會改變波蘭一貫的對華「中立政策」。拜登政府正在敦促其歐洲盟友斷絕與中國的合作,要求其盟友退出「一帶一路」倡議並加入美國的對華包圍圈。在這種重壓之下,波蘭可能會被迫向美國屈服。因此,波蘭「謹慎小心」的態度能維持多久,我們仍需小心觀察。
本文轉載自觀察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