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專題】新加坡苦修雙語之路 「讀、瀆」不分揭兩頭唔到岸

撰文:黃家欣
出版:更新:

新加坡在7月上旬開始了「講華語運動」,在開幕典禮上,新加坡文化、社區及青年部長傅海燕為四位主禮嘉賓之一,她站在宣傳標語牌後,牌上寫上「華文華語」、「聽說讀寫」、「多用就可以」的簡體字。在這重要場合,主辦單位推廣華語理事會卻犯下低級錯誤,標語當中「讀」的簡體字「读」誤寫為「渎」,更諷刺的是,傅海燕正正就是站在出錯的「瀆」字後面。

「講華語運動」於1979年由已故新加坡「國父」李光耀發起,目的是提醒及鼓勵新加坡華人「在日常生活中多用、多接觸華文華語」,最初宗旨是「促進華語族群之間溝通與理解」,可惜的是活動初舉辦至今38年,主辦單位似乎仍未能準確使用華文(即中文)溝通,更莫說是理解。推廣華語理事會當然不會說錯誤源於不識字,只稱是手民之誤,是在製作過程中誤選了電腦字庫中的「瀆」字,並發文道歉。

▲網民在facebook上批評事件。(facebook)

這不是「講華語運動」第一次鬧出笑話,甚至其他新加坡公營機構也曾犯過不少語言相關的錯誤,貽笑大方。

1. 「圓的東西量詞都用粒」,所以是「一粒地球」?

(講華語運動影片截圖)
(講華語運動影片截圖)

聯合早報報道,今年3月「講華語運動」與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戲劇社合作製作學華語影片,影片中教授量詞使用方法,指「圓的東西(量詞)都用粒」。有網民戲言,難道是「一粒太陽」、「一粒月亮」、「一粒地球」?

2. 聖誕節太重要,所以要立「聖誕節慶祝黨」?

(網上圖片)

2016年底,女皇鎮一個社區中心通知居民將舉行Christmas Celebration Party,華文版卻譯為「聖誕節慶祝黨」。Party可解作派對及黨派,但社區中心卻選了錯的一個。網民戲言原來新加坡除了人民行動黨、工人黨,還有個「聖誕節慶祝黨」。

3. Bras Basah真的有Bra?

(網上圖片)

2013年新加坡文物局網站的華文版,竟是用Google翻譯工具直接把英文譯成華文,以致地名Bras Basah直譯「胸罩Basah」。當局承認錯誤,並停止使用翻譯工具。

4. 是時候跌倒了?

(網上圖片)

去年新加坡保健促進局宣傳提高民眾防跌意識的活動,目的是讓老人及照顧老人的看護或家庭成員了解要如何避免長者跌倒。活動的英文名稱為Launch of Falls Awareness Campaign,華文直譯為「推廣跌倒意識運動」,像是鼓勵民眾跌倒。有網民表示:「推廣跌倒,一定要達到每個人經常跌倒的程度,這個運動才能算成功!」亦有網民將Falls譯為「秋天」,以為當局是提醒民眾秋天快到了,要多穿衣服。

5.匈牙利鬼節

華人的中元節又被稱為盂蘭節或鬼節,英文譯為Hungry Ghost Festival,但在2002年,新加坡旅遊局將Hungry Ghost Festival誤寫為「Hungary Ghost Festival」,被笑稱為「匈牙利鬼節」。

當然除了中、英文的錯誤外,作為多民族國家,新加坡官方機構也曾出現有關馬來文或印度文的錯誤。新加坡教育制度一向是不少國家參考的對象,當中雙語教育政策在全球化的世界提高新加坡人競爭力,讓不少東南亞國家趨之若鶩。然而從這些低級錯誤中,逐步揭開新加坡教育冠冕堂皇背後存在的弊端。

新加坡是多種族的國家,多年來奉行的雙語政策,大大提升國民在全球的競爭力,然而背後亦有不少弊端。(視覺中國)

  官方母語其實不是「真·母語」

新加坡的雙語教育政策始於建國初期。新加坡是多民族國家,當中有77%為華人,14%為馬來人,8%為印度人,所以從英國殖民地身分獨立後,新加坡按國內三大民族來選擇華文、馬來文及印度文作為「官方母語」(Official mother tongue),並以英語作為「工作語言」,以助各民族之間溝通,四種語言均屬官方語言。

到1979年政府修訂雙語教育政策,將英語定位為必修語言,在其他非語言學科也使用英語教學;另外學生需從華文、馬來文及印度文中選擇一種語文,作為「官方母語」來學習。

母語就是母語,何謂「官方母語」?原來在1965年新加坡獨立成國時,根本沒有華人說華語,華人主要說廣東話、福建話及潮州話等;1957年當地亦只有六成印度人說新加坡官方所規定的印度泰米爾語,其餘的都是說其他方言;馬來人雖是說馬來文,但口語上也有很多變化。李光耀的語言政策為每一個民族都安排一種「官方母語」,但實際上新加坡人在家中可能是說着另一種「母語」。

新加坡的雙語教育制度由已故「國父」李光耀定下。(視覺中國)

  不能放棄英語是因為......

美國德州A&M大學教學、學習及文化學院助理總監狄克遜博士(Dr. L. Quentin Dixon)2005年發表關於新加坡雙語教育政策文章,分析李光耀雙語教學政策,她認為新加坡的語言教育貫徹「務實主義」:「獨立後新加坡大可放棄殖民語言,即英語,而採納三種官方語言(各民族有一種語言),或者更多其他語言,以反映當時當地母語多樣性;但官方語言並不是根據國家或種族尊嚴來選擇,而是根據實際理由。英語被視為對新加坡經濟狀況非常重要,所謂的母語則是維持種族認同及傳統價值。」

李光耀2007年接受美國《紐約時報》訪問時,便突破不少脫離殖民身分國家的盲點。當時區內不少脫離宗主國的前殖民地,為加強作為獨立國家認同價值,拒絕西方對該國的影響;但他表示:「我們知道,如果新加坡只如鄰國般,我們會死的。」李光耀也在回憶錄中寫道:「如果我們只使用母語為唯一的語言,我們不能生存;但以英語為單一語言,我們就會退步,失去我們的文化認同,降低我們對自己及在世界地位的自信。」

新加坡小學生的英語水平高於國際水平。(視覺中國)

  英語讀寫能力高超

李光耀的雙語政策成就出新加坡的獨一無二,令國民能應付全球化浪潮。新加坡總統陳慶炎曾向李光耀兒子、現任總理李顯龍致信:「今時今日新加坡人已經能夠利用雙語能力及雙文化優勢,在世界各地表現自己。」事實是否真的如此?

根據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趨勢調查(TIMSS),大部分新加坡學生都能利用英語學習數學及科學,並達到高水平知識,2015年新加坡10歲及14歲學生接受科學及數學測試,在全球60個國家中排名第一;即英語作為工具語言,功效十分顯注。

在語文學習方面又如何?即使各地人時常取笑新加坡人說英語時獨特奇怪口音為Singlish,其實在正式場合他們大多懂得「轉頻道」說回正式英語。國際閱讀素養進展研究(PIRLS)針對測試10歲兒童閱讀能力,2011年該研究數據顯示,新加坡小學四年級學生英語水平在49個國家中名列第四位,較美國和愛爾蘭等以英語為單一母語的國家還要高,十分厲害。

至於根據EF英語指標,新加坡英語水平在72個國家中排名第六,亞洲區更是第一,但這72個國家不包括英語為母語的英國、美國等國家。順帶一提,香港排名30。

▲新加坡年輕博客余澎杉(Amos Yee)於2012年曾分享關於新加坡人英語的短片,片中不乏嘲笑Singlish的內容。Singlish與新加坡政府提倡的正式英語不同,Singlish夾雜福建話、馬來語、華語等的詞彙,文法也是以中文文法直接套用英語單字組成,是新加坡獨特的方言混合。新加坡人在正式場合所說的英語,則是政府提倡的正式英語,與英、美等地的英語分別不大。不少人都以Singlish作為例證批評新加坡人的英語水平,不過其實不少新加坡人也懂得區分Singlish與正式英語。

  華文淪為其中一學科 

至於母語學習方面,觀乎佔新加坡人口四份之三的華人,華語水平備受關注。新加坡作家吳韋材在華人俱樂部怡和軒出版的會刊《怡和世紀》中撰文,批評新加坡的華文水平下降:「70年代教育改制之後,傳統華校正式消失,華文教學從早期透過各科目的通識式教學,淪為教學中的一項語文科目。」

他認為新加坡華文教學的要求,是達到認識、理解、掌握,儘管華文老師如何盡力,但學生下課後置身在英語環境中,加上沒有文化素養支持,學生根本沒有所謂「母語」的歸屬感,也是令華文水平下降的原因。對於「講華語運動」,他批評推廣活動欠缺評估,亦沒有調整方向,未能提高層次,因此欠缺意義。

新加坡國民英語水平突出,但觀乎上述種種低級失誤看來,當地華人的中文或所謂的華文能力,或許因此而「被犧牲」了。

李光耀曾表示,學習華語對他來說也是很困難。(視覺中國)

  推廣華文 政府官員不上心?

回到文首「讀、瀆傻傻不分」事件,有份出席「講華語運動」開幕禮、並且站在錯字後面的新加坡文化、社區及青年部長傅海燕,在出事後發表文告,指出事件是嚴重錯誤,更何況用錯字的正是鼓勵國民使用標準華語的單位。不過有網友就點出,現實是不少政府內部人士都對這個活動不上心,這位網友自稱曾參與「講華語運動」的工作,內裏有高層曾批評他們開會時用華語而不用英語;他借此事例批評,這種態度才是讓「講華語運動」一直「溫溫吞吞」沒甚進展的主因。

唯一鼓勵新加坡人繼續這條艱辛的雙語政策路,或許是李光耀的自身經歷。李光耀在回憶錄《我一生的挑戰:新加坡雙語之路》中,講述出身於英語家庭卻是華人的他,學習語言的困難。對他來說,學習他的「官方母語」華文是一場艱難的戰鬥,與他在政治生涯中如何讓新加坡這小小國家生存及強大起來,一樣困難。新加坡人學習語言,又能否如「國父」李光耀治國一樣堅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