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浦展預測中國進入「下流社會」 低慾望生活的新一代在想什麼?

三浦展預測中國進入「下流社會」 低慾望生活的新一代在想什麼?
撰文:一条
出版:更新:

有人稱《下流社會》作者三浦展為「日本趨勢預測大師」,他大膽地預測中國與日本有着20年的差距,當今的中國與八九十年代的日本非常相似,而現在的日本就有可能是未來的中國。

三浦展翻閱《acros》雜誌(一条提供)
三浦展翻閱《acros》雜誌(一条提供)

文:譚伊白(一条) 採訪:蔡夢月(一条)

一条赴東京獨家專訪三浦展,也從網絡、及身邊的85後、95後人群中,採訪收集了中國年輕人新興的生活態度:中國也像日本一樣,進入「下流社會」了嗎?中國年輕人也開始低慾望生活了嗎?

相關文章:三浦展親自剖析「下流社會」現象:低慾望的時代,該如何自處?

在《下流社會》一書之後,三浦展的新作《極簡主義者的崛起》,將所有下流社會具體現象進行整合:
低收入人群佔比上升;
不追求更高的社會地位,消費夠用就好;
不組建家庭也沒有子女,30歲後仍與父母同住;
強調按照自己的方式快樂生活,開心最重要;

《極簡主義者的崛起》書本封面

在中國,年輕人不乏有同樣的情況。中國的85後、95後一代,很多人從小就有了「中產」水平的生活條件,成長環境衣食無憂。他們不想再隨大流努力找高薪工作、過白領生活,而更想有自己的想法,追求新的可能。

工作選擇的轉變:輸給別人怕什麼,自己開心更重要

在中國,這樣態度的年輕人也愈來愈多。比如,一條的前實習生小朱,就是一位低慾望卻有着自己想法的青年,畢業不着急工作,而是想先搞清楚自己喜歡什麼。

@小朱 待業青年 95後

我是1995年生的,還沒有開始工作。現在在杭州生活,每天做飯,遛狗,學習,玩滑板。房租是父母給交的,自己平時賺點小錢,剛夠零花。我覺得找工作不着急,因為一旦開始工作,就很難停下來思考。如果可以重新選擇,我更想學習一門手藝,因為我覺得這個世界上充滿了各種各樣的流行的轉瞬即逝的內容思想,而一些深刻的永恆的東西往往被埋沒,如果我是個手藝人,我就可以做我最喜歡的事:動手,不說話和思考。

大學以前,在高中,我可以算得上一個學霸,我被洗腦洗得特別徹底,成績是天,高考決定命運。當上了大學沒人管之後,我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到了大學我成了個名副其實的學渣,我骨子裏就不是力爭上游的。我覺得人不用這麼着急,人生就更不用着急了,從大方向上來看,目標只有一個,就是進墳墓,着急擁有了一切,最後不就坐着等死麼。

我覺得我是個低慾望青年,比如朋友,我好友稀少,聯繫甚寡,不會撩騷,擅長以最快方式解決問題,不扯犢子。但低慾望青年並不是什麼都不想要,慾望就是想要從一個東西裏獲得什麼,而做一件事,你真正把自己投入進去,做到物我合一,把它做到極致,也可以是低慾望的。

小朱的日常生活(一条提供)

婚戀觀的改變: 晚婚、少子、過30歲依舊跟爸媽同住

為什麼現在愈來愈多的人選擇不結婚?三浦展認為,一個重要原因是女性的變化:「以前的女性不去上大學也可以,高中畢業馬上就結婚,在家帶孩子做料理。但現在的女性念哈佛、念名校,再自然不過。在工作上,優秀的女性甚至會淘汰男性。」這樣,女性就不用因為經濟原因、生活所迫而去結婚。

在中國,如果你生活在一線城市,這樣的現象相信大家身邊到處都是:晚婚、晚育、丁克夫妻……超過30歲了,依然和父母住在一起。

@小五 剪輯師 85後

我明年馬上32了,研究生畢業後,就一直和父母同住。現在每天上班,週末和朋友聚會,收入足夠日常支出,生活平和。戀愛運不算好也不算壞,和上學時的男友分手後,工作的5年裏也交往過2個男生,感情上不鹹不淡。我跟男方收入水平差不多,甚至還有一個收入比我還低些。第二個男友比我大2歲,當時對方家裏催促:要不結婚,要不分手。

我當時是這樣權衡的:一是我沒有那麼愛他;二我現在一個人生活挺好的,如果結婚就要面對陌生的一整個對方的家庭,還會被催生,而我打算自己帶小孩,我在物質基礎、時間、精神上都還沒有準備好一個孩子的到來。那為什麼要打破現在的生活和內心安寧?

(一条提供)

消費單元變小:「一人食」

如上面所說,大家結婚變晚了,未婚單身的獨居人數數量攀升,加上生小孩的意願降低,家庭規模就變小了,消費單元自然也就小了。

日本「一人經濟」發展非常迅速,一人料理,一人卡拉OK,一人燒烤……而其實這些針對一個人消費的場景,在中國也逐漸增多。類似的我們最熟悉的:外賣——快速、方便、滿足個人化需求,連火鍋都可以有一人份的外賣。

@瑞瑞 銷售 90後

從我22歲開始找到工作之後,就幾乎天天外賣過日子了。沒時間啊,我最常做的就是在離家車程還剩半小時的公交車上打開外賣APP,我到家,飯也到家了。如果不準時下班就更不用說了,辦公室裏還能吃什麼?而且主要現在連很多高級餐廳也都能送外賣,在食物類型、品質的豐富度上,我覺得完全ok。現在我甚至逢年過節回到家,也懶得出去吃飯,慫恿爸媽一起叫外賣。

便利店是「一人經濟」的最佳體現(一条提供)

消費習慣的轉變:取消信用卡

選擇低慾望生活的第一步行動,很多人是去取消信用卡。

@小K 商務人士 80後

因為做生意,這些年辦的各類銀行卡和信用卡有40多張;我註銷了11張信用卡,只留一張ETC專用的。儲蓄卡從30多張精簡到現在的5張,1張用來付水電煤氣,1張是醫療卡,還有3張是真正的儲蓄卡和業務往來打款卡,感覺減少了不必要的心理負擔。

@Melody 生物工程行業 94年

畢業後工作2年,一直都沒有辦信用卡,且決定以後也不辦。因為聽過太多無力償還信用卡數的社會新聞,包括身邊的朋友也有,以及最重要的:自己可能會被消費主義侵蝕……自己平常消費也不多,都是零星的吃飯、交通、話費、水電費,都用的是以往積蓄。每個月收支平衡,不需要信用卡來額外消費。

選擇低慾望生活的第一步行動,很多人是去取消信用卡。(一条提供)

日常生活用品的極簡: 斷捨離、舊物改造

還有很多年輕人,從控制自己的日常生活用品開始,過上極簡生活。

@JING 隱居少女 85後

我在3年前辭職搬到深圳的梧桐山裏過起了半隱居的生活,租了個120平米的農民房。

現在家裏幾乎所有的東西都是我撿回來重新改造的。衣架是用撿來的樹枝做的,掛衣服的金屬架是被丟棄的門把手,置物架是舊床板做的,臥室的榻榻米我最喜歡,是4塊墊倉板和18條牛仔褲改造而成。

@星期一 化學老師 93年

可能是消費觀念的習慣,大學開始會買逛二手店,很好的襯衫也就20塊+;衣服也是遇到合適會買一模一樣的好幾套,鞋子也是,比如一雙「白飯魚」(白布鞋),一次性買了6雙,15塊一雙,一樣的款式穿了很多年,壞了就扔。

還有家裏的生活用品也是一年以上不用的就扔掉,超市狂打折也不囤貨,堅決不徒增多餘的東西,有剛需再買。有時候想起每個人死的時候也是身無長物,覺得自己也不應該擁有那麼多物慾。

穿衣打扮的簡單化:二手衣、古著、每天穿同款

如今的日本年輕人,都不穿繡着品牌的衣服了,這20年來開始流行穿舊衣服。而在中國,在奢侈品牌向年輕人滲入擴張的時候,其實也逐漸冒出另一個年輕人群體,他們不愛把招搖的大牌LOGO穿在身上,而喜歡穿舊衣、二手衣,淘古著。比如一条的同事咕咕。

@咕咕 編輯 85後

我的衣櫃裏90%都是古著。大學一開始單純是因為喜歡舊物,收集我媽的舊毛衣、大衣、結婚的床單、行李箱、電視等,然後就喜歡上80年代穿著,開始找上海的舊貨市場。古著有它的年代感和獨特性,有時候會從買回家的古著大衣口袋裏掏出來一九八幾年的日本超市購物小票,90年代的乾洗店貼標之類的。不隨波逐流,我不需要穿得有多好,但我想穿得夠特別。同時,我覺得古著也是時間和資源的共享。

還有一批每天穿同款衣服的群體,把想每天穿什麼衣服的時間,花在其他更關心的事上。

而在中國,在奢侈品牌向年輕人滲入擴張的時候,其實也逐漸冒出另一個年輕人群體,他們不愛把招搖的大牌LOGO穿在身上,而喜歡穿舊衣、二手衣,淘古著。(Gettyimages/視覺中國)

@Lola,攝影師 90後

我在北京一個人住,家裏的東西少得可憐:餐具只有一副,鞋子5雙,衣服不超過15件。

我認為人在做選擇上浪費了太多的時間,所以我幾乎每天穿同樣的衣服,吃同樣的食物,不求多,但求滿足。喬布斯也是天天一樣的黑色高領毛衣和牛仔褲,他說希望把時間放在做正確的決定上,我覺得這樣的生活方式值得一試。

日本還流行起了家裏的衣服「往上傳」。在以前,童年的衣服一般都是往下傳着穿的,比如哥哥的衣服留給弟弟穿。而如今獨生子女愈來愈多,取而代之的是愈來愈多的父母開始穿起孩子不能穿的衣服了。父子(母女)之間的價值觀和時尚感的差距開始變小,而且中性的時裝多了起來,甚至一家老小都有可能穿上同一件衣服而不違和。

共享觀念的流行:共享辦公室、共享墓地

現在在中國也十分流行空間的共享現象,共享單車、共享辦公室……

@yiwa 小店店主 85後

我學設計的,工作幾年後有了一些積蓄,回了杭州決定開個小店,做咖啡。但獨立店面房租貴,我便和其他2個店主共同租用了一棟小樓。這樣的組合其實挺時髦的,現在一樓是書店;二樓是我的咖啡館,平時還有一些小的器物展;三樓是一個服裝設計師的半開放式工作室,女生也是剛畢業,打算自己創立品牌,既是工作室,也是她的showroom。這樣既節約成本,客人們來了也覺得體驗很好。

而在日本,共享空間、共享房已經屢見不鮮,三浦展說,「日本甚至出現了共享墓。其實指的是有些人選擇和陌生人或是朋友葬在一起。因為日本年輕人愈來愈不願意結婚了,更喜歡一個人過,而離婚率也比以前有所增加,自然出現了還是覺得寂寞、願意與他人合葬的人。」

現在在中國也十分流行空間的共享現象,共享單車、共享辦公室。(Gettyimages/視覺中國)

地方化:回到家鄉,小地方也活得愜意

在三浦展的觀察中,低慾望形成群體後,還會出現一個社會特徵:「地方化」。三浦展年輕時候,日本有很多的人都是從地方去到東京打拼的。但近20年,大家變得不願意去東京了,留在家鄉也挺好。

近些年在中國也一樣,年輕人不再視去一線城市奮鬥為唯一出路,大家覺得在家鄉的四五線小城、甚至在鄉村,日子過得也不錯。

@陳茹萍 職人 90後

我大學在北京念的中央美院,畢業後,我認識了我的先生黑土,他之前是程序員,我們認識3個月就閃婚了。

2016年,我們決定離開北京,回到黑土的老家,福建詔安的一個小村莊,在一片樹林裏親手建起了自己的家。300平米的房子,建造只花了6萬塊,空氣水質都比城市好。我還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在家附近就能採摘花花草草作為創作素材。

現在陽光一出來,我們就會感嘆,我們過了多少人都想過的生活。

【本文獲「一条」授權刊出,歡迎關注:https://www.facebook.com/yitiaotv

正在加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