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三年反思・一|勝利還是教訓?

撰文:泉野
出版:更新:

從武漢通報首例不明原因肺炎開始算起,世界各國共同經歷的這場百年不遇的新冠肺炎疫情,已經過去整整三年時間。過去一段時間,隨着一直以來堅持嚴格「動態清零」政策的中國邁出「與病毒共存」的實質性一步,輿論紛紛將其作為一個重要節點,進而對過去三年進行回望。

不管是對國家而言還是每個個體而言,過去三年都是難忘的。國家層面,突如其來的疫情不僅切實考驗了各國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也讓人們第一次褪去意識形態來思考國家存在的意義和價值,以及人類即便在共同的危難面前,構建真正意義的命運共同體是何其艱難;個體層面,有的人永遠離開,很多個家庭因此破碎,逃過一劫的人們在巨大的經濟壓力和精神壓力之下勉強度日,「不確定性」成了人們共同的感受,「活着」亦成了最簡單的大眾訴求。

過去三年,一定是需要好好總結與反思的。這不只是因為這場疫情造成了重大傷亡,付出巨大經濟代價,也因為很多人接下來都將生活在疫情的延長線上,疫情對人類社會的深遠印象遠不是人們看到的這些。最新數據顯示,三年疫情已造成超600萬人死亡。因疫情導致的各類疾病,也在持續增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院長陸林在一次演講中提到,疫情使全球增加了1.6億抑鬱症及焦慮症患者,在中國,近三分之一居家隔離者出現抑鬱、焦慮、失眠症狀。而且被迫中斷的線下教學的各地中小學生、大學生,疫情對他們未來綜合能力的影響還有待更長時間的檢驗。

疫情使很多人的工作和生活大受影響,產生情緒問題。(hk01)

基於此,不管是已經「與病毒共存」的國家和地區,還是剛在不久前放鬆管控的中國,持續三年的新冠肺炎疫情都很難說是一場勝利,因為說到底,並不是人類戰勝了病毒,而只是病毒的暫時退卻。迄今為止,人類真正消滅的傳染病只有天花,99.99%病毒都無法被消滅,但它們最後會演化成一種普通疾病,與人類長期共存,新冠病毒一樣。所以,為了避免下一次病毒來襲時再次被打的措手不及,今次將其當做一次教訓就顯得尤為重要。

12月7日,新華社發表題為《在堅持中贏得戰略主動——近三年來我國打好疫情防控攻堅戰述評》的文章,因該文發表於中國調整防控政策之際,且時間周期又是三年,故被看做帶有象徵意義。

從內容來看,經歷過上海疫情以來的種種風險考驗,中國已經降低了對於防疫成績的調門,早期的「大國戰役」、「厲害了我的國」的高亢情緒退場,代之以更加理性、客觀的表達,這是值得肯定的,也是疫情三年教給人們的。但文章最後還是未能跳脱出「勝利」的大框架,比如文章寫道,「在應對世紀疫情的風浪裏,14億多中國人民乘坐在一條命運與共的大船上。不斷提升科學防控之智、統籌兼顧之謀、組織實施之能,我們就會取得應對世紀疫情的全面勝利。」

中國放鬆疫情防控政策,被看做是一個關鍵節點。(新華社)

從武漢解封到上海解封,再到今次的防疫政策調整,不管放在哪一個時間節點上,都很難說是一場「勝利」,後續地,即便病毒致病率進一步減弱,人類和平地「與病毒共存」,也不會是一場「勝利」,更談不上「全面勝利」,這應該是認識這場人類共同遭遇的百年不遇疫情的基本共識,也是人們反思與總結教訓進而更好進步的必要前提。因為究竟是「教訓」還是「勝利」,看似只是表述的差異,但背後的心態、認識的深度以及可能採取的行動是全然不同的。

科幻作家劉慈欣在《三體》中這樣寫道,「人類真正的道德自覺是不可能的,就像他們不可能拔着自己的頭髮離開大地。要做到這一點,只有藉助於人類之外的力量。」在《三體》中,人類之外的力量來自迥異於人類文明的三體文明,回到現實世界,席捲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亦可作為人類之外的力量,倒逼着我們停下來重新審視自身。這場我們付出巨大代價的危機,雖然看上去要成為過去時,人們也迫不及待告別核酸、健康碼、行程卡、大白,但作為人類的我們,不應該輕易錯過這一反思的契機,因為未來若干年,我們都將生活在疫情的延長線上,新冠「後遺症」將以另一種形式廣泛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