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城市放寬防控後的新挑戰 從台灣防疫主官的「公道話」說起
中國大陸經歷各地反封控抗議後,幾個主要城市已陸續放寬疫情防控措施。北京、重慶、珠海、廣州、成都調整核酸檢測政策,紹興調整健康碼政策,許多城市在出入公共場所和小區、搭乘公共交通工具等限制也有優化;被認為相對保守的上海,則在12月4日發布了三項最佳化調整疫情防控的相關措施。當然,各地官方仍強調「調整」不等於「放開」。
嚴格封控有其考量的五大觀察
在此之前,走向「躺平」的台灣社會,不乏有人投入聲援大陸的「白紙」運動,為嚴格封控下的大陸民眾呼喚「自由」。事實上,民進黨政府一向視中國大陸的動態清零政策為「負面教材」,包括參選台北市長敗北的前防疫指揮官陳時中,在今(2022)年4月回應民眾擔憂放寬接觸者匡列依據恐將導致社區風險時,還以中國大陸作為「背書」,指「中國大陸封控也達不到效果,否則上海現在也不會這樣」。
然而,接替陳時中指揮官角色的王必勝,卻罕見地於12月3日在其Facebook大談對於中國大陸防疫政策轉變之後的看法。在這位台灣防疫主官看來,他認為面對Omicron高傳染力,即使嚴厲封控,也難以清零,更何況「白紙」後,中國大陸整個防疫政策明顯轉變,疫情可能持續擴散。
王必勝以五大理由分析中國大陸在調整防疫政策後將面臨挑戰,甚至難得站在相對中立的位置直言「公道話」,指中國大陸進行嚴格疫情封控「是有其考量」。王必勝的五項分析原文轉錄於下:
1. 這將是中國遭遇到的第一波真正全國性疫情,而第一波疫情會衝擊最脆弱的族群,包括超高齡者、嚴重共病、完全未施打疫苗、長照機構住民……等,將會造成嚴重的損傷。
2. 在免疫力方面,中國目前確診人口比例極低,自然免疫保護力可說是沒有。另外中國雖有多款自製疫苗,但在保護效益上或許未臻理想。而整體接種覆蓋率,尤其是高齡族群,離期望的標準仍有相當大的距離。
3. 在治療方面,各種有效抗病毒藥物的準備狀況不得而知,但以龐大的人口數量來估計,應該是有很高的難度。而醫療資源的量能,在他們廣大的國土上應該是有數量及分佈的問題。尤其面對短期急遽增加的全國性醫療需求,將是非常核心且難解的狀況。
4. 如果疫情此刻開始蔓延,預期約會在兩個月到達高峰,除了正值寒冷的冬季,更會遇到農曆春節返鄉、春運、群聚……的挑戰,可以說是最不好的時間點。
5. 即便Omicron的致重症及致死率不算高,但在前述的因素下,加上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之一,其產生的傷亡絕對數字會令人非常憂心。
基於此,王必勝給出結論,他認為中國大陸進行舉世最嚴格的疫情封控是有其考量的,主要是以拖待「變」。的確這樣的策略成功的避開了致重症及致死率高很多的Alpha、 Delta等變異株,但目前卻未能等到比Omicron致重症致死率更低的變異株,就可能要面臨攤牌,而且已經付出了經濟上及民心上很高的代價。「以防疫及醫者的角度來看,衷心希望中國人民能在最小的損傷下,成功的渡過這個艱鉅的疫情挑戰。」
話鋒一轉,王必勝接着向人在大陸的台灣民眾喊話,建議要儘速接種疫苗,尤其是年長、有嚴重疾病的人。如果有長期醫療需求,建議評估當地疫情狀況,考慮提前返台,避免因疫情造成的醫療排擠而延誤疾病診治。他也呼籲將要赴陸的台灣民眾,務必打好次世代疫苗再出發,同時也隨時留意當地疫情發展狀況,依自身條件考慮出發時機。
休克療法走向了另一個極端?
在台灣普遍關心「白紙運動」會否走向「政治革命」的主流氛圍下,王必勝這一番相對從科學角度出發的「勸世文」,在輿論效果上並未得到應有的重視。當然,作為一位民進黨政府的衛生官員,王必勝的話裏依舊帶着不少對中國大陸的偏見,比如「中國自製疫苗保護效益未臻理想」,又稱「他們(中國)疫情統計的方式不易理解」云云;甚至這篇發文的目的,某種程度亦是訴諸於台灣社會對中國大陸的集體恐懼和不信任心理。但平心而論,王必勝的「苦口婆心」並非完全沒有道理。
台灣本身經歷過防疫政策一夕放開初期的混亂,在短期內確診人數急速暴增、死亡人數攀升(目前累計死亡人數達1萬4,449例)、醫療資源瀕臨臨界、抗原快篩嚴重短缺等等。在民進黨政府宣稱「防疫有成」之餘,其實社會付出了不小的代價,這也是民進黨政府在11月26日九合一地方選舉慘敗的原因之一。
以中國大陸的人口、幅員、醫療資源城鄉分佈差距等體量實際而言,一旦確定走上放寬之路,就算是「小步慢走」,勢必還是會經歷更大的社會陣痛期。比如對於Omicron承受力較小的老年群體,中國大陸至今仍有1,200萬至1,400萬的老人未完成疫苗全程接種。
此外,走在放寬前沿的河北保定,近期以「保定疫情防控」一詞登上微博熱搜,目前話題閲讀次數高達2.4億,帖子上萬條,內容多數是當地人在網上的求助、抱怨和投訴。而專做鄉村治理研究的武漢大學社會學院教授呂德文,12月4日也發表文章,以急切的語氣提醒「農村在破防」這一事實。
在內地一部分民意迫切希望回歸生活經濟常態的推促下,目前各地傳出來的多半是防疫措施放寬的消息,卻未看到如何提高疫苗接種、檢驗和醫療資源如何重新佈局的具體說法,也令相當一部分內地民眾憂慮會不會從過度防控的「一刀切」,走向了類似「休克療法」的另一個「一刀切」。如同王必勝所言,倘若疫情蔓延下去,接下來將遇到的就是寒冷冬季,以及春節返鄉、春運等等時間點的巨大挑戰。
病毒虎視眈眈 作戰到了轉折點
Omicron正在世界上最後一道嚴守的大門前面虎視眈眈,而大門內的社會正擺盪在老路與新路之間的躊躇與焦躁。一位大陸學者私下略顯失落的說,「我國有點像是搞成了殿後作戰。撤退戰鬥本就是陸戰科目中最最最難的,而任何殿後作戰都是思想不統一、行動不一致的、準備不充分的。」
若從大陸周邊已經放開的香港和台灣來借鏡,在看到兩地「自由」的同時,不要忘記他們已經先付出一波犧牲作為代價。香港至今仍檢測生活污水,一旦超標居民未依公告強制檢測,將會收到一萬元的定額罰款通知書,而台灣街上超過九成的民眾仍然緊戴口罩。
現在可以看到,《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等內地官媒,開始發文製圖教導讀者「居家抗病毒小藥箱」要預備好哪些藥物。也可以看到,內地醫界和社會輿論關於新冠究竟是不是流感、究竟會不會有「長新冠」(Long Covid)後遺症,出現了看法不一的爭論。
《香港01》曾有提問,「全面放開就等於解決了煩躁?還是會有另一個更大的煩躁去取代它?」如今國家集體防疫往「每個人都是自己健康第一責任人」挪動腳步,顯然放寬並不意味着是防疫的終點,而是另一個道阻且長的新起點,人人都要為病毒的無差別侵襲做好戰鬥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