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已經起變化:中國正往走出疫情的方向轉變
11月30日,關於中國內地防疫策略轉變的信號開始強烈傳出。
當天,在本輪疫情中感染者數量較多的廣州市率先發聲,「為全面、準確、完整貫徹落實第九版防控方案和二十條優化措施,各區正在進一步優化防控措施」,「不得擴大核酸檢測範圍,一般不按行政區域開展全員核酸檢測」。據《新周刊》報道,廣州多區宣佈解除疫情防控臨時管控區,圍擋陸續被拆除。海珠區發布通告稱,全區全域(除高風險區外)按低風險區管理,符合居家隔離條件的密切接觸者實施居家隔離。其他各區解除部分臨時管控區的管控措施,逐步恢復餐飲堂食。
對此,《環球時報》前總編輯胡錫進認為,「廣州多區解封恢復堂食,對全國是個強烈正面信號」。他寫道:「全國其他一些地方也在圍繞二十條行動。北京市的優化調整措施潤物細無聲,現在該市各小區幾乎全都解除了封控,出了新感染者的樓棟單元也大多不再封控,只是感染者周圍的幾戶人家執行居家隔離。另外,北京市已有很多無症狀感染者居家隔離。」從網上訊息來看,北京市防疫正在發生變化。
同樣是在30日,主管防疫工作的國務院副總理孫春蘭召開座談會,聽取有關方面專家對優化完善防控措施的意見建議。孫春蘭表示,「隨着奧密克戎病毒致病性的減弱、疫苗接種的普及、防控經驗的積累,我國疫情防控面臨新形勢新任務」,「要不斷完善診斷、檢測、收治、隔離等措施,加強全人群特別是老年人免疫接種,加快治療藥物和醫療資源準備,落實好『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的要求」。這說明中國決策層已經認識到「奧密克戎病毒致病性的減弱」,並開始更加註重「加強全人群特別是老年人免疫接種,加快治療藥物和醫療資源準備」。
此前一天的29日,國務院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發布《關於印發加強老年人新冠病毒疫苗接種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近期,各地堅持以60歲以上老年人為重點,進一步壓實屬地責任,加大組織和社會動員力度,努力提升新冠病毒疫苗接種率。60歲以上人群疫苗第一劑接種率已超過90%,但還需要繼續做好60-79歲,特別是80歲以上人群全程接種和加強免疫工作。」
這是一個重要的轉變,直接影響中國內地防疫在何時能進一步開放。早在今年4月,鍾南山院士便曾指出:「中國需要重新開放,以使社會經濟發展正常化並適應全球重新開放。長遠來看,長期的動態清零是不可能實現的。」當時鍾南山院士提出五點建議,其中便包括「在全國範圍內實施疫苗接種是實現群體免疫的關鍵」,「加快靶向藥物和有效中和抗體藥物的研發」,「應鼓勵國際合作」。
與此同時,中國首都醫科大學校長、生物學家饒毅建議:「儘快推廣第三針疫苗,老年人和嬰幼兒接近(當然不可能)百分之百接種,然後開放」。現如今,隨着中國政府開始將重心轉向老人疫苗接種、治療藥物和醫療資源準備,便是強烈信號。
最近一段時間,儘管中國多地疫情出現反彈,連續多日感染者數量都高達兩三萬例,但多數都是無症狀感染者,重症率極低。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便指出,當前的臨牀實踐表明新冠病毒造成的重症和死亡比例很低,意味着新冠病毒的致病力減弱。武漢大學病毒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藍柯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他所帶領的研究團隊在病毒體外感染實驗中發現,奧密克戎變異株感染人肺細胞(calu-3)的能力顯著低於原始毒株,在細胞內的複製效率比原始株要低10倍以上,新冠病毒奧密克戎變異株的致病力和毒力已經大幅降低。
這說明與病毒搏鬥三年的中國,終於熬到病毒危害性減弱,走出疫情的客觀條件正在形成。當然,不容忽視的是,目前病毒仍然可能威脅到未接種疫苗的老人或有基礎疾病患者。正因這樣,提升老人疫苗接種率,增加藥物和醫療資源儲備,是當務之急。
筆者在《發展好經濟是最大政治 中國防疫是時候調整策略了》一文寫過:「隨着病毒危害性持續降低但傳播力增強,以及疫苗的普及和特效藥的出現,過去的防疫策略正遭受越來越大的挑戰。在此情況下,轉變防疫策略,將重心漸漸轉向提升疫苗接種率(重點是老人),將寶貴醫療資源預留給最需要的弱勢群體,區分疫情下較安全人群和較危險人群,因地因人制宜,制定不同的防疫措施,甚至考慮讓一些條件適合的城市先行探索、試點,以積累走出疫情的經驗,正變得日益緊迫。」
從連日來的訊息來看,事情已經在起變化,中國內地正在往走出疫情的方向轉變,至少二十條防疫措施將會加速落地。越是這樣的時候,越要加快與弱者共存的準備工作,為老人和有基礎疾病患者建立保護屏障,讓中國走出疫情更平穩、更有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