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新十條公布:中國走出疫情需要的是軟着陸

撰文:鄧峰
出版:更新:

突然之間,中國多地紛紛放鬆疫情管控措施,包括北上廣深在內的至少十多個城市或地區都已經調整防疫策略,進出小區或乘坐公共交通不再查驗核酸檢測陰性證明,允許符合居家隔離條件的密切接觸者居家隔離,提倡無新冠肺炎相關症狀、非風險崗位、非重點人員以及無需求的市民非必須可以不用做核酸。與此同時,具有官方背景的媒體和醫學專家紛紛發聲說新冠病毒的毒力已明顯下降,不用驚慌。

12月7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發布新十條防疫措施,力度超前。除養老院、福利院、醫療機構、托幼機構、中小學等特殊場所外,不再要求提供核酸檢測陰性證明,不再查驗健康碼。不再對跨地區流動人員查驗核酸檢測陰性證明和健康碼,不再開展落地檢。從現在開始,具備居家隔離條件的無症狀感染者和輕型病例一般採取居家隔離,不得限制群眾線上線下購買退熱、止咳、抗病毒、治感冒等非處方藥物。除此之外,新十條防疫措施還要求加快推進老年人新冠病毒疫苗接種、加強重點人群(主要是有基礎疾病的老人)健康情況摸底及分類管理。

2021年6月3日,廣州,越秀區青年志願者隊伍支援荔灣區廣船鶴園小區防疫和物質派送工作。(人民視覺)

這無疑說明事情已經發生變化,中國走出疫情的前景越來越清晰,嚴防死守的防疫模式將成為過去。這是大勢所趨,既符合病毒毒性變化、相當比例民眾的訴求,又符合中國對外開放和經濟發展的整體利益。與病毒搏鬥三年的中國,終於熬過來了。

對於這一點,筆者樂見其成。過去一年中,筆者多次建議中國防疫能更加科學精準,不再一刀切、層層加碼,不再過度防疫,早日為終究要到來的對世界的開放與恢復正常生活做準備。

比如,在11月下旬,筆者便在《中國要為早日走出疫情加速準備》一文中再次建議:「中國若想平穩走出疫情,若想盡可能不引發醫療擠兑和社會恐慌,勢必要消除相當比例民眾的恐慌,引導他們科學認知毒性早已不同於三年前武漢疫情時的新冠病毒,在小城市和農村地區增加醫療資源的投入,加速提升老人的疫苗接種率,為老人、有基礎疾病的人建立保護屏障。從目前形勢來看,這項工作要加快進行,越快越好,以便於早點走出疫情,回歸正常生活。」

剛剛過去的一周,中國終於邁出了走出疫情的關鍵步伐,讓許多人看到希望。這是好事。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發布的新十條防疫措施,將重心轉向加快提升老人的疫苗接種率、有基礎疾病老人的健康情況摸底及分類管理,尤其關鍵。可以說,中國能否平穩有序走出疫情,能否以儘可能低的代價換取較大的防疫成果,關鍵便在於能否消除相當數量民眾的恐慌心理,不引發醫療擠兑,為絕對數量較多的有基礎疾病的老人建立保護屏障,讓寶貴的醫療資源用在最需要的人群身上。

2022年4月25日,北京市朝陽區望京地區的一處核酸檢測點,工作人員在進行核酸檢測的相關準備。(視覺中國)

過度防疫是不應該的,躺平同樣不應該。層層加碼不對,層層減碼同樣要慎重。中國是個國情非常複雜的超大型國家,不同地區、不同群體之間的差距,有時彷彿是兩個截然不同的平行世界。以城鄉差距來說,與大城市經濟發達、財政實力相對雄厚、醫療資源相對充足、民眾公共衛生意識強、公務員素質相對較高不同,農村醫療資源非常匱乏,醫療技術落後,農村的政府和民眾都比較窮,農民公共衛生意識較差。在今天許多農村地區,主要只剩下老弱群體,他們當中有基礎疾病的比例比較高,屬於新冠疫情下較危險的群體。因此,防疫既要有全國統一的標準、策略,又要考慮各地的實際情況,絕不可毫無準備地放開,絕不能突然硬着陸。

中國是個有着14億人的發展中國家,至今還有「6億中低收入及以下人群,他們平均每個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左右」。這是任何時候都不能遺忘的國情。正因這樣,當中國迎來走出疫情的曙光時,越要加快與弱者共存的準備工作,讓每個家裏有老弱、有基礎疾病患者的人心安。這既關乎道義和倫理,又是中國平穩有序走出疫情的關鍵。畢竟,最難的不是開放,而是與弱者共存,走出疫情需要的不是硬着陸,而是軟着陸,需要的不是突然無準備放開,而是有準備的平穩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