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掩飾「戰火」 蔡英文帶領台灣走向戰爭新前線?
10月25日,是充滿歷史意義的台灣光復紀念日,77年前的這一天,台灣正式脱離日本殖民統治,復歸中國。今(2022)年這個重要的歷史時節,蔡英文政府選擇的「紀念」方式,是和美國聯合舉辦第11屆「世界民主運動」全球大會,包括2021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雷沙(Maria Ressa,台灣譯作瑞薩),以及目前旅英的香港前立法會議員羅冠聰等人赴台與會。
一場抗中反俄的取暖大會?
這場「民主盛事」原來宣稱將有來自70餘國、300多名「政要專家」與會,具體情況在實際舉行時變成200多位「民主運動人士」,而蔡英文的說法則是「數百位民主運動人士、專家、國會議員及贊助者」。除了與會者的人數和背景令外界摸不着頭緒之外,關於大會主題也有兩種版本,一是「主張民主未來:新前線的團結之聲」,另一則是「主導民主未來:為新領域團結發聲」。
儘管如此,上台發言者倒是「有志一同」,把矛頭都對向了二十大會議甫閉幕的北京。蔡英文指俄烏戰爭證明「威權政權將不惜一切實現其擴張主義」,並聯繫到台灣身上,稱「台灣人民對於這樣的侵擾再熟悉不過」,「台灣面對來自中國日益升高的威脅」。主張台美建交、「中醫」改名「台醫」的立法院長游錫堃說,「台灣現在正處於捍衛民主生活方式的前線」。羅冠聰批評,中共政權正在向普丁(Vladimir Putin)看齊,「這對民主是非常大的威脅」。
從他們的發言來看,這場「民主大會」的真實主題應是「抗中反俄、挺烏保台」。美國共和黨前亞太區主席方恩格(Ross Feingold)撰文揭露了這場大會的真正性質,他認為這是一場「相對不為人知的取暖派對」,「類似於台灣在許多無法參加的國際論壇中,於場外間隙舉辦的取暖活動。」
民主大會體現的是美國意志
事實上,啟動於1999年的「世界民主運動」全球大會,主辦單位和秘書處都是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NED);本屆在台灣舉辦,主辦單位再加掛「台灣民主基金會」(TFD)。至於美台這兩個機構之間的關係,台灣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退休教授黃德北告訴《香港01》記者,「從1990年代蘇聯東歐社會主義國家解體以來,美國國國院就透過各種方式施壓,要求各國都要成立類似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的組織,使美國可以藉着這樣的建置將許多國家更緊密的扣聯起來,成為美國推動其外交政策的另一項工具」。
黃德北進一步剖析,「台灣的民主基金會就是在這樣的要求下成立的,它的董事長是立法院長游錫堃,副董事長是外交部長吳釗燮,預算是由外交部編列。」關鍵之處在於,平常各國的民主基金會會舉辦一些民主研究與宣傳的活動,但有事時就會依照美國的號令,「要我咬誰就咬誰,要咬幾分就幾分」。他還強調,「這樣的世界民主運動大會,我們是要堅決反對的!」
在此隱藏其後的脈絡之下,美台連續三天在台北召開的民主大會,台下坐着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前後任執行長格什曼(Carl Gershman,台灣譯作葛胥曼)與威爾遜(Damon Wilson,台灣譯作威爾森),該活動究竟代表誰人的意志,已不言而喻。更何況威爾遜今(2022)年3月訪台時,在記者會上更是毫不避諱地表示,「將與台灣加強在烏克蘭衝突中的合作」,「烏克蘭現在有強大抵抗能力,正是因為公民社會高度投入」;他還轉述了蔡英文的說法,兩人討論如何動員公民、強化社會韌性,「一般人也可以做很了不起的事情,也可以是國家防衛很重要的面向」。
換句話說,美方真正在意的是,台灣如何整備化身為台海的「烏克蘭」,在公民社會高度投入下,展現「強大的抵抗能力」。這段時間以來,美方時不時有政要抵台,在「民主盟友」的外衣下,要求台灣強化「不對稱作戰」能力,甚至露骨地提出「不分男女全民皆兵」的「建議」。而台灣確實也在貫徹美方「關切」的兵役年限延長問題,民間則是民粹政客和商人合作下不斷鼓吹組織「鄉勇」保台。
民主是台灣的無敵保命符?
在中美陷入戰略對抗之際,拜登(Joe Biden)政府去(2021)年罕見地召開了全球首次民主峰會(The Summit for Democracy),除了拉攏「民主盟友」與北京針鋒相對的唯一作用之外,美國內部的民主失能和失靈問題非但未能得到解決,撕裂和對立反而益發嚴重。
再往前追溯,世界範圍內還有個「世界自由民主聯盟」,其前身即成立於1967年的「世界反共聯盟」(簡稱「世盟」)。而「世盟」的組成基礎,則來自於1954年台灣蔣介石、韓國李承晚等人共同倡議的「亞洲人民反共聯盟」(簡稱「亞盟」)。從歷史就能看出一條線索,在美國的幕後支持下,大張旗鼓揚起「民主」旗幟,往往真實目的並不在於「民主」,而是對抗性質的「反共」。這條延續自冷戰以來的老路,至今換湯不換藥,從「反共」變成「反俄」、「抗中」、「對抗威權主義」云云,至於誰是「民主」、誰又是「民主」之敵,當然是美國說了算。
台灣方面不是沒有人從歷史的經驗之中看出教訓。比如由多個民間團體組成的「兩岸和平發展論壇」,他們在「世界民主運動」全球大會開幕前一天的10月24日發出新聞稿,細數近來台灣民眾被迫吃下來自美國的「萊豬」和「萊牛」,青年要服更長的兵役,台灣要買更多的美製武器,把自己打造為巨大「軍火庫」等處境,無不是由於「驕傲的美國」經常擺出「單邊主義」的高姿態發號施令。
「兩岸和平發展論壇」譴責,美國展現出來的「戰爭哲學」,說明美國只不過是使用文明手段的新野蠻主義的「民主帝國」。然而,這類值得進一步理性反思的聲音,在看似多元的台灣社會,卻往往被貼上一張「統派」標籤之後,便面臨邊緣化和被拒斥的結果。
美國希望在台灣複製烏克蘭經驗的「世界民主運動」大會,遇上了主張以「和平發展道路」推行「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共二十大會議,兩種理念和做法的較勁拉扯,確實在地緣政治上體現在身處板塊碰撞前沿的台灣身上。但「民主」意識形態真是台灣的無敵「保命符」?真能將自己打造為無堅不摧的銅牆鐵壁?無懼蔡英文政府和美國藉由操弄「台灣牌」帶領台灣走向戰爭「新前線」?台灣其實並非毫無選擇的空間,要反戰避戰、還是要引戰備戰,這個問題的急迫感,越來越需要台灣做出直面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