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挑戰︱民主的中國方案 「全過程人民民主」待扎根破圈

撰文:張鈞凱
出版:更新:

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這十年」在世界格局風雲變化一路走來。「民主」,既是人類近代發展史兩百多年來的「主旋律」,也是時代前行不斷發展中的「進行式」。對中國來說挑戰尤為艱深,一來如何摸索建立一套強化內部認受性的民主體系,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在政治改革領域必須攻克的一道關卡;二來又是扭轉西方「民主」話語一言堂現狀,以及撕下外界貼在中國身上「不民主」負面標籤的一道難題。二十大之後,中共如何落實「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理論與實踐,所有人都拭目以待。

落地扎根:對內強化認受性

首先,是內部「認受性」的關卡。中共自1949年建政以來,學界一般認為其統治認受性經歷了從革命到經濟發展的一次重大轉折。過去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推倒了「三座大山」(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從而獲得統治正當性;1979年確立改革開放路線之後,經濟發展快速騰飛,令中共的統治正當性得以延續。如今,政治領域的轉型改革,成為擺在邁入第二個一百年的中共眼前,從革命黨蜕變為現代化執政黨的下一步。

中共在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再到十九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標誌着「政治現代化」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一個不可或缺的環節。

2019年11月2日,習近平在上海市長寧區虹橋街道古北市民中心,與參加法律草案意見建議徵詢會的中外居民交談,詳細詢問法律草案的意見徵集工作情況。(新華社)

其中的一個節點,即習近平2019年11月2日考察上海市長寧區虹橋街道時提出的「全過程人民民主」之說。當時他與正在參加立法意見徵詢的社區居民代表交流,首次提到「人民民主是一種全過程的民主。所有的重大立法決策都是依照程序、經過民主醖釀,通過科學決策、民主決策產生的」。

其後「全過程人民民主」頻密出現在習近平和中國政治各項重要文件之中,包括2021年7月1日習近平在中共建黨百年慶祝大會上的講話、同年11月十九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的第三份「歷史決議」等等。究竟什麼是「全過程人民民主」?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於2021年12月發表《中國的民主》白皮書有如此定義:

全過程人民民主,實現了過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程序民主和實質民主、直接民主和間接民主、人民民主和國家意志相統一,是全鏈條、全方位、全覆蓋的民主,是最廣泛、最真實、最管用的社會主義民主。

從這份篇幅長達2萬餘字的白皮書中,看得出來中共對自身現行的政治運行體系進行了拆解,包括人大、政協制度,八大民主黨派和中共之間的多黨合作關係,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等「民主細節」,特別是「選舉民主」和「協商民主」兩相結合等優勢,統括為「全過程人民民主」。其中還以小貼士(small tips)的方式,舉「十四五」規劃草案透過座談、網絡廣泛徵求意見,作為人民利益要求暢通表達在「全過程人民民主」體現的證明。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21年12月4日發表《中國的民主》白皮書,系統介紹中國民主價值理念、發展歷程、制度體系、參與實踐和成就貢獻。(資料圖片)

然而,在各種官方宣示和說帖之外,人民的實際感受應該更是重要的指標,也就是說,「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具體實踐,是否真正地助於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習近平多次強調「自我革命」的重要性,既要落實在黨內民主,更要外延到因應現代社會需求的政治生活當中。

今天的中國比過往開放,民主參與程度較大,但相對於中國社會的多元發展和人們急速增長的政治要求,「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充實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中共作為全世界最大的執政黨,需要為中國建設一個提升執政效率、為人民服務具有品質,同時不斷在開放、透明、參與、監督等面向進步和優化的政治架構,特別是破除官僚主義和形式主義這兩個大坑,以此作為中國長治久安的基礎。

比方說,內地各地因為嚴格的疫情防控所引起的民意反彈,官方應該更為科學地應對和處理,這就是讓人民真實「有感」的契機。如同白皮書前言強調:「民主不是裝飾品,不是用來做擺設的,而是要用來解決人民需要解決的問題的。」疫情大大地改變了全球政治和社會運作模式,中國當然不會自外於此,中共屢屢宣示「不忘初心」,藉由建設和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實現習近平所言「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便應該是中共跨越二十大之後依舊不忘的初心。

突圍破圈:對外爭取話語權

其次,是外部「話語權」的難題。新中國建政以來,成功打破了過去「挨打」和「挨餓」的局面,如今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解決「挨罵」的問題,更是刻不容緩。長年以來,「不民主」一直是中共飽受國際話語詰難的一環,就像台灣研究中共的權威專家楊開煌所說,中共缺乏一套政治學上的系統論述,以至在國際輿論場處於「防守」的位置。

但楊開煌同時還樂觀地期待,「全過程人民民主」應是在經濟上雷默(Joshua Cooper Ramo,又譯作芮摩、拉莫)提出「北京共識」論述後,在政治學科的建設方面由中國人自己提出的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的重要論述。值得兩岸知識精英共同努力,從中國政治的理論上、邏輯上、實踐上進一步建構完整系統性中國特色民主政治的理論,開闢新的「民主」路徑。

平心而論,不管是楊開煌看到的困境或是期望,確實反映了中國在國際輿論場上集中於「民主」的被動狀態。特別是中美結構性矛盾深化、大國博弈枱面化之後,「民主」這個政治制度概念,又被西方進一步上綱、異化為劍指中國崛起的進攻性武器。比如去(2021)年11月16日習近平與拜登(Joe Biden)舉行視頻會晤時,強調了民主是「豐富多彩」的倡議想法;拜登在不久之後的12月9日至10日,大張旗鼓號召「民主盟友」們舉行「民主峰會」,宣稱要「對抗專制」、「防範權威主義」,很明顯地是針對中國而來的一場國際動員。

不過,拜登的大動作,同時也折射了眼前西方民主的危機。西方民主的誕生,奠基在對於個人財產和保護資本的前提上,當新自由主義浪潮席捲全球時,要求「去管制」和「小政府」,民主制度變成資本家和資本集團的「保護傘」,不是為人民服務,反而是為資本家服務。與此同時,西方民主制度的另一個基石:多黨競爭,隨着社會利益圈層化分殊而走向了零和式的競爭,民主進一步淪為爭權奪利的大型拼鬥場,更加深了社會的分化與衝突。

美國國會大廈在2021年1月6日發生大規模暴動事件,大批支持特朗普群眾持武強行闖入國會,試圖阻礙確認拜登當選總統的會議,國會殿堂遭佔領,以及政府官員趴地躲避攻擊的畫面震撼全球。(Getty Images)

今天的美國就是一個明證,當特朗普(Donald Trump,台譯作川普)支持者衝進國會大廈的那一刻,便註定揭露了西式民主積累下來的陰暗另一面。除此之外,一向以「民主」作為「反中」外衣的香港和台灣,近年來街頭上湧現的「佔中運動」、「反修例運動」和「太陽花運動」等等,其實也都是民主價值被政治意識形態顛倒之後所出現的動盪。

當原來被推上神壇、被形塑為「燈塔」的西式民主走向失能與失靈之後,恰恰是民主的「中國方案」躍上國際話語舞台的一個機會。在中共的認知中,並無意走回蘇聯的老路,而是不斷強調民主的「多樣性」,按《中國的民主》白皮書的說法,亦即:

實現民主有多種方式,不可能千篇一律。人類民主事業的真正阻礙,不是民主模式的差異,而是對他國民主探索的傲慢、偏見和敵視,是把本國民主模式強加於人的「唯我獨尊」。人類政治文明的百花園之所以絢爛多彩,正是由於不同文明各有千秋。各國應堅持平等非歧視原則,相互尊重彼此的民主模式,既致力於本國探索,又加強交流互鑑;既各美其美,又美美與共,共同推動人類文明向前發展。

換句話說,中共很清楚發展符合自身國情的「全過程人民民主」,並沒有要挾着船堅炮利對外輸出,也沒有要取代既有的其他民主體制,而是作為人類民主政治形態的一部分,用實際的建設和發展體現在政治、民主、政黨等層面的優勢。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校區歷史系教授李懷印在《歐洲中心主義的迷思與現代國家形成的中國路徑》報告中提及,認為只有一人一票的代議式民主才是「人民主權」原則的真正體現,這種認知本身就是「歐洲主心主義」迷思的表現之一。從這個意義來看中國「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提出和運作,確實是存在着為人類民主政治發展想像,貢獻另一條選擇路徑的歷史和時代意義。

開局起步:政治現代化考驗

事實上,中國作為世界大國,顯然有義務為世界民主發展的多樣性做出貢獻。西方的政治理論並非真理,但中共必須給出自己的民主模式和理論。只要繼續堅持社會主義,中國就能避免像是西方民主政治被資本主義綁架的可能。

既然如此,中共提出了「全過程人民民主」這樣的理念,還必須更為清晰地說明什麼樣的民主體制是社會主義的,如何讓一黨執政展現其民主性。這並非只是為了回答某些政治偏見者的批評,而是必須積極建立中國的政治理論和民主機制,以應對現代社會的各種政治挑戰。與此同時,「全過程人民民主」要想在民主的國際輿論話語場上「破圈」而出,靠的也必然是「打鐵還需自身硬」的不斷自我優化。

2021年11月5日,習近平在北京市西城區中南海選區懷仁堂投票站參加區人大代表選舉投票。(新華社)

《中國的民主》白皮書對於「民主」的評斷標準有如下兩段表述:

評價一個國家政治制度是不是民主的、有效的,主要看國家領導層能否依法有序更替,全體人民能否依法管理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人民群眾能否暢通表達利益要求,社會各方面能否有效參與國家政治生活,國家決策能否實現科學化、民主化,各方面人才能否通過公平競爭進入國家領導和管理體系,執政黨能否依照憲法法律規定實現對國家事務的領導,權力運用能否得到有效制約和監督。
一個國家民主不民主,關鍵在於是不是真正做到了人民當家作主,要看人民有沒有投票權,更要看人民有沒有廣泛參與權;要看人民在選舉過程中得到了什麼口頭許諾,更要看選舉後這些承諾實現了多少;要看制度和法律規定了什麼樣的政治程序和政治規則,更要看這些制度和法律是不是真正得到了執行;要看權力運行規則和程序是否民主,更要看權力是否真正受到人民監督和制約。

中共十九大對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做出了戰略部署,而即將到來的二十大,可視為要對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兩步走」戰略安排進行宏觀展望,重點佈局未來五年的戰略任務和重大舉措。

也就是說,未來五年將是中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局起步的關鍵時期,那麼「全過程人民民主」作為「政治現代化」的重要內核,是否能夠真正做到符合前述兩段中共對「民主」的評斷標準,不只是用以回應西方的質問,更是對自己的一大考驗。如何對內落地扎根、對外話語破圈,這個挑戰在二十大之後不是結束而是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