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任務清單|加速撕裂的兩個輿論場亟待修補

撰文:泉野
出版:更新:

在新冠肺炎疫情這樣的「非常態」之下,各種問題與矛盾正在中國集中噴湧,其中官方與民間輿論場的撕裂,在網絡時代的今天,顯得尤為突出。從「除了胡錫進,沒有人關心經濟了」到上海黨代會市委書記李強宣布打贏大上海保衛戰,再到北京黨代會報告中的「未來五年」爭議,都不難看出,官方主流敘述與社情民意的脱節,或者說,官方輿論場與民間輿論場類似於兩個平行軌道。

5月20日,一篇題為《除了胡錫進,沒有人關心經濟了》的網文熱傳,該文之所以能引發社會強烈共鳴,在於其不僅道出了經濟學家、知識分子、企業家在當前形勢面前關心經濟時的無奈,也喚起了普羅大眾對「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這一基本國策的記憶。

除了胡錫進,沒有人關心經濟了?

決策層顯然一直在關心經濟,一直在強調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但在社會層面,卻產生了「沒有人關心經濟了」的擔憂與想象。之所以產生這樣的錯位,原因有二:

一方面,在堅持「動態清零」不動搖的防疫政策下,各地為了政治正確,仍在「不惜一切代價防疫」,並未做到真正的精準防疫,經濟民生因此帶來巨大沖擊,給外界造成一種「為了防疫,經濟可以不要」的誤解;

另一方面,一些為經濟民生奔走呼喊的聲音,要麼被視為對中國防疫政策的「歪曲、懷疑、否定」故而被刪除、被禁言,要麼如經濟學家李稻葵般欲說還休,只能通過算一筆糊塗的生命帳來建言獻策,反而在社會層面起到了反效果,「關心經濟」遂轉而成了為當權者搖旗吶喊。

5月20日,一篇題為《除了胡錫進,沒有人關心經濟了》的網文熱傳,胡錫進旋即被推上輿論的風口浪尖。圖為《環球時報》原總編輯胡錫進。(視覺中國)

從這個層面來看,「除了胡錫進,沒人關心經濟了」風波,雖然本身是一個經不起推敲的偽命題,但卻通過一場輿情共振揭開了官方與民間兩個輿論場的隔閡與「温差」。

繼「沒人關心經濟了」風波之後,又有兩起事件暴露出同樣的問題。6月25日,上海召開第十二次代表大會,市委書記李強所做報告中談到,「今年3月以來,面對空前嚴峻複雜的新一波疫情……在十分危急的關頭遏制住疫情指數級上升的勢頭,在攻堅清零的階段打破了疫情膠着反覆的態勢,實現和鞏固了社會面動態清零的成果,打贏了大上海保衛戰。」

僅僅隔了一天,也就是6月27日,北京市第十三次代表大會開幕,北京市委機關報《北京日報》報道,「今天上午,中國共產黨北京市第十三次代表大會開幕。蔡奇同志做黨代會報告。未來五年,北京將堅持不懈抓好常態化疫情防控。毫不動搖堅持『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總策略和『動態清零』總方針……」其中提到的關鍵詞「未來五年」,迅速引爆輿論,給原本就預期和信心不足的民眾又澆了一盆涼水。

從上海黨代會上市委書記李強宣布打贏大上海保衛戰,到北京黨代會報告中的「未來五年」爭議,雖然從官方的維度來看,上海是打贏了保衛戰,但付出的代價卻是沉重的,很多人至今沒有從疫情的陰霾中走出來,這個時候宣布勝利是不是合適。而北京的「未來五年」,雖然事後證明是一場編輯烏龍,但這個烏龍得以發生,至少說明官方對普羅大眾在疫情這場持久戰中的普遍心態缺乏敏感度。

上海市委書記李強宣布打贏大上海保衛戰引發輿論爭議。圖為上海疫情期間李強視察。(微博@時光古典)

在疫情這樣的「非常態」下,類似的案例還有很多。比如上海疫情期間,民間輿論場在瘋狂轉發《四月之聲》、《上海人的忍耐已經到了極限》,官方輿論場卻還在按部就班、照本宣科,傳遞正能量;西安靜態管控之際,受困居民在網絡上求援物資,有些人因物資供應不上而捱餓,官方仍在自說自話。

此外,圍繞「閉關鎖國」的擔憂與爭議,再比如「動態清零」將成為基本國策的烏龍,放在常態之下,這些風言風語都很難站得住腳,更別說引發一場輿情風波,但在疫情的大背景下,這些來自民間的擔憂卻又是實實在在的,且通過一件件具體事件的累加,不斷撕裂着本就互信轉弱的兩個輿論場。

官方算「大賬」,民眾算「小賬」

人們常說,屁股決定腦袋,對決策者來說,必然是算總賬、算大賬、算總體賬的思維,國家疾病預防控制局副局長常繼樂在「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說,「評價疫情防控政策措施的成本要算總賬,應該將全國作為一個整體,算大的經濟賬、大的社會賬、大的民生賬、大的健康賬。」「如果算總賬,我國的防控措施是最經濟的、效果最好的。」

但對民眾來說,只能算小賬、算具體賬,當這樣的小賬、具體賬遇到官方的大賬、總賬,必然產生輿情層面的張力,比如官方輿論場將疫情防控作為成績來宣傳,在經濟、心理層面承受重壓的民間輿論場卻很難產生共鳴。

早在2002年,時任國務院總理朱鎔基訪問香港時,在香港禮賓府講話中這樣說,「我因為在中國搞經濟,半個世紀多了,50多年了,我對於中國經濟的每一個脈搏的跳動,我都還是聽得出來的。」對今天各地的執政者而言,也需要「聽得出來社會脈搏的每一個跳動」,或者至少對疫情之下公眾的普遍心態抱持着同理心,並適時調整與社會對話的方式,逐步增進官民互信,彌合正在加速撕裂的官方與民間輿論場。而這,也是二十大必須直面的任務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