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晶片・五|連「矽盾」都無法防禦的重傷
「萬般皆下品,惟有台積電高」,這是近期出現的一個有趣現象。台積電儼然成為台灣「護國神企」,「晶片換疫苗」乃至成為台灣網路津津樂道的話題。中國官方因中美貿易戰而愈發強調半導體產業的重要性,台灣網上常說之「矽盾」其實也是中美關係衝突下的一個面向。對身處這時代下的民眾來說,必須真正從政治、產業、企業等面向看懂這現象背後的緣由。
本「台灣晶片」系列共由10篇文章组成,此为第五篇。
承接上文「台灣晶片・四|可見與不可見的對手」,台灣晶片除了顯而易見的競爭對手之外,另一個深層的、看不到的,但可能會是最主要的威脅來自國際政治局勢,特別是中美關係。一個徵兆來自於,《彭博社》在今年1月刊文指出,全球依賴台灣半導體是很危險的,因為台灣在全球晶片供應鏈有「巨大戰略價值」,假如中國大陸對台威脅,會連帶使在台晶片廠受到損傷,換言之,台灣半導體產業成為台灣尋得美國保護的一項利器。
《彭博》報道的說法不令人陌生,因為這跟2000年被澳洲記者艾迪森(Craig Addison)提出的「矽盾」(Silicon Shield)不謀而合,其意指台灣半導體產業鏈會是面對大陸攻擊的安全屏障。
近一次這種討論出現是2020年5月台積電宣布到美國建廠的時候,當時便有許多說法,諸如《紐約時報》認為作為全球半導體制造中心的台灣,已經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同時是美國制衡中國科技優勢的重要拉攏對象;《日經新聞》則認為台積電陷入中美科技戰中,使得在美國設廠,成了台灣潛在的國安風險之一。
近期因為全球晶片短缺,讓類似「矽盾」的說法再度浮上台面。但必須注意的是,「矽盾」本來就是假議題,它實際上是中美博奕當中「台灣牌」操作的另一個面向,充滿政治性的話語。今日西方媒體再度聚焦台灣半導體產業,不啻是利用台灣地位進行政治操作的手法之一。
另外,從上述歷程可知,當中美競合,如科技戰的問題激化時候,作為台灣重點產業的半導體常被拉到浪尖上。當這張台灣牌一登場,中美脱鈎的問題再被熱議,企業的一舉一動,是否選邊站的問題同時也被提到台前。
事實上,對企業而言,技術與市場的競爭對手可能事小,因為競爭反而能刺激企業成長或汰弱。但如果有政治意識形態介入,比如逼企業表態,甚至選邊站,讓其得承受單押任一邊可能承受的損失,可能才是重傷。
設想,如果中美對抗態勢激化,雙方在半導體領域互相隔絕,這對中國來說雖然辛苦,但美國也得承受重大代價與損失。據美國商會(U.S. Chamber of Commerce)在2月新發布的題為《理解美中脱鈎》(Understanding U.S.-China Decoupling)的報吿中顯示,如果美企失去進入大陸半導體市場的機會,將導致美國損失540億至1,240億美元產值,並危及10萬個工作機會。因此,對中美雙方都不是好的結果。
再以台灣角度來看,如果選邊站的狀態下站隊美國,很可能讓台灣半導體業面臨跟大陸硬脱鈎的局面。但兩岸經貿緊密,2020年經濟成長表現有九成來自外貿,對陸港出口便佔43.9%,其中有55.4%為含半導體在內的電子零組件,這是美日都難以填補的份額;此外,就算站隊美國,台灣能否確實吃到美國市場也是有風險。所以選邊站才是真正對企業跟產業最大的傷害,這是民進黨政府必須清楚認知的真相。
目前中美關係在拜登就任後,仍處於且戰且走的曖昧狀態。台灣在大環境之下,自主能動性有限。政府該做的恐怕不是進行台美友好的大內宣,而是真切從產業、企業與民眾的角度,在多變的國際局勢中探索最有利的道路。而民眾也莫自滿於半導體產業與護國神山,因為這座神山同時會是台灣人生命中難以承受之重。
【本文授權轉載自第64期《多維TW》(2021年3月4日)封面故事。如欲閲讀全文,請按此訂閲多維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和獨家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