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次中央政策大轉向嗎?
非慣例召開的政治局經濟會議,「金融三巨頭」9月24日發布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釋放了中央政策信號——貨幣政策、財政政策、金融政策的推進都高於市場預期,這反映了中央對「穩增長」,或者更直接的說「保增長」的決心。可以說在預期之內——中央刺激政策可以說是市場的「千呼萬喚始出來」,也可以說在預期之外——政策調整來得如此猛烈。
這是一次政策大轉向嗎?讓我們來復盤最近半年的宏觀信號「跳動」。
3月兩會,國務院領導明確強調,不搞大水漫灌和短期強刺激。4月底,政治局會議強調,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5月23日,企業家和專家座談會,強調改革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不能脫離實際。6月下旬,習近平赴寧夏青海調研強調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6月25日,李強在達沃斯論壇繼續強調3月以來的固本培元……這些信號表明,上半年政策理念保持了非常明確的連續性和穩定性。
隨著7月臨近,所有目光都轉向三中全會。改革,是當時的共識,但是改革的內涵是什麼,激進派和穩健派的預期並不一致。三中全會報告可見,制定的改革方向和舉措,大都是長期的。但此次三中全會打破慣例,還是關注了短期經濟運行情況,強調堅定不移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但對刺激提振並未著墨過多。
事實上,中央全會報告關注長期是慣常,沒有短期政策的釋放,本並無問題,但沒有短期的強刺激政策,這還是讓許多人感到失望。而後,眾多市場人士立刻又寄望於7月底的政治局會議,他們認為更多的具體政策將在這次會上明確。
確實,7月30日的局會上,繼續強調「堅定不移」完成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也對經濟工作重點進行了調整,以適應形勢發生的變化,但仍然並未推出具體的強力刺激政策。
期待連續落空,讓市場激進派徹底「受傷」了。隨著北戴河會議臨近,反倒是輿論對經濟政策討論的熱度降低。很多人默默的將希望後移到年底的經濟工作會議上。
進入9月,一些變化開始發生。首先是9月6日,央行前行長易綱在上海外灘金融峰會上提出,應把重點放在抵擋通縮壓力上。這是首次有官方背景的高層人士公開說中國面臨通縮問題。一石激起千層浪,須知「通縮」一詞有很強的敏感性。沒過幾天,9月9日,摩根士丹利中國首席經濟學家邢自強團隊分享了北京之行收穫。大摩團隊稱拜訪了一些官方智庫,感受到內地對通縮危害的認識已經加強,直言決策者思維在逐漸變化。
而「一錘定音」的是,習近平9月12日在甘肅蘭州的黃河流域座談會強調,「努力」完成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措辭從7月的「堅定不移」變為9月的「努力完成」,似乎對增速下降已經有相當的判斷。但或許是前期「等風來」等到「疲憊」了,這次措辭的變化,並沒有引發市場的更多討論。
9月21日,官方智囊劉世錦在某論壇中公開建議推出10萬億財政刺激政策,被廣泛報道。劉世錦身份特殊,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兩次獲得經濟研究界最高獎—孫冶方經濟科學獎,中國發展研究特等獎。如果大摩的研判還被視為海外人士聽風就是雨,一廂情願的話,劉世錦的方案,不得不讓人將重新關注可能的政策變化。大財政刺激是學界共識,但10萬億的刺激方案,不說天方夜譚,也太過激進。而且,這番大膽的政策建議不僅沒有被封殺,還得到了廣泛的討論,以至於不得不懷疑這一輪整體輸出是不是在試探市場反應——10萬億,真的只是學者的政策建議?官方層面沒有回應,但討論一直在持續。
突然,新的信號再次出現。9月23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就發布預告稱,24日,央行、金融總局、證監會三巨頭集體出席發布會。關注政策變動的人明白,金融三巨頭集體亮相的次數不多,同時出席一場「臨時」發布會,必有大事發生。果然,這一天,央行、金融監管總局、證監會聯合出台一攬子金融政策,釋放了疫情以來最強的信號。
值得注意的是,這是近年來,央行官員首次通過發布會大張旗鼓地宣布重大政策,至少在形式上突破以往的習慣。過往的經驗是,政策制定者很少在發布會上宣布什麼重大政策,發布會往往是對已發布政策和精神的跟進解讀宣講。周小川時代,降準降息等重要貨幣政策會直接在央行網站上公布。易綱時代,重要政策調整出現過幾次國常會的預告,也出現過領導在調研期間暗示會降準的情況。
然而,潘功勝(央行行長)時代出現了一些新變化,2024年1月,潘行長就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之後的貫徹落實發布會上,宣布了降準,但孤證不立。而這次一攬子政策由三大巨頭如此宣布,就不得不判斷,這種變化,一定有某種潛台詞。政策制定者親自站台宣布政策,要傳遞的信號是什麼,不言而喻。
三巨頭的發布會只是開胃菜。9月26日,新一次局會一錘定音,政策思路發生了巨變。一切都是那麼與眾不同,字數僅1200多,直接寫出各領域政策調整,用詞簡潔精煉。坦承當前中國經濟運行出現「新情況和問題」, 「要抓住重點、主動作為,有效落實存量政策,加力推出增量政策,進一步提高政策措施的針對性、有效性,努力完成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學界千呼萬喚的強刺激思路,終於正式登場。
對政策思路的演進,進行了粗輪廓梳理後,回到最開始的話題,思路到底是在哪個節點發生突變,導致所有人都幾無預期的呢?
首先,7月30日的政治局會議,有應對新形勢的局部變化和調整,但整體還是繼承了過去兩年的思路,保持戰略定力。也就是說,變化發生在8月之後。
其次,北戴河時間大約在8月15日左右結束,至9月12日黃河流域座談會,這一個月的新變化,為質變積累了更多條件。黃河座談會,10余省份主要領導盡數出席,會後經濟目標就從之前的「堅定不移」,到重拾「努力實現」。此前廣東和上海兩大經濟重鎮上半年經濟增速,都不到5%,特別是廣東,只有3.9%,上海增速雖然有4.8%,但去年同期增速還高達9.7%。
再看8月重要經濟運行數據全面下行。以新增貸、財政收入、失業率、工業利潤四個重要指標為例:9月13日,央行公布8月新增貸9000億,同比少增4600億;20日,財政部公布8月全國稅收收入同比下降5.2%,降幅擴大1.2個百分點;20日,統計局數據,不含在校生的16—24歲勞動力失業率從6月的13.2%上升至8月的18.8%,為有數據以來新高;27日,8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大幅下降17.8%。
過去一段時間,技術官僚中,顯然存在一批人持積極刺激的觀點。9月12日黃河流域座談會措辭調整後,這些觀點重新被擺上桌面討論。回頭看,金融政策大調整9月下旬就發生,其實可見技術官員早已儲備了政策。潘功勝在發布上說,為了不影響銀行的凈息差,利率政策調整的方案設計,人民銀行技術團隊經過了多輪認真地量化分析評估。多輪分析,這表明方案肯定不是這幾天才臨時弄出來的。
再例如,潘功勝在解釋央行支持股市的兩個工具時稱,「我和吳主席說過,如果做得好,5000億,再5000億,還可以來5000億;3000億,再3000億元,還可以來3000億」。說明央行和證監會此前有過較深入的直接溝通,這種跨部門的政策設計,肯定也不是臨時就能弄好的。
還有,證監會領導在發布會上提到的10只中證A500ETF,問世速度之快,令人吃驚:9月5日,首批10只基金上報;次日就正式獲批;9月10日,10只基金正式發售,募資時間為9月20日--9月24日陸續結束,但大都提前結束募資。
這說明,其實在技術層面,金融體系早已做好了「彈藥」準備,但最終是上半年數據讓這些「彈藥」上膛了。在中央層面,一直對金融刺激政策有說準備,但不到萬不得已,引而不發。而如今數據實在跟不上預期,如此下行,保5、通縮,都成為了現實的挑戰。要知道,一旦經濟周期進入通縮周期,調整期的問題和周期長度對於中國發展都是極其不利的。所以,三大金融管理部門「開槍」了,不僅政策包打出來,還讓三位金融巨頭親自上「戰場」堅定軍心。這是比政策信號更加強烈的信號。
相信刺激政策還只是開了個頭。從技術層面講,財政和貨幣金融部門是強刺激的兩大工具。在金融部門打響頭炮迅速行動後,所有人目光都投向本輪調整更加重要的三里河,但與金融部門的高歌猛進不同,財政部門似乎有些靜悄悄。這主要是因為財政政策面臨人大的約束,需要走更多程序,需要更多時間公布。路透引述消息指,內地計劃推出新的財政刺激措施,包括發行2萬億元人民幣特別國債,以應對通縮壓力及經濟增長放緩,實現年初制訂的增長目標。相信,該消息十有八九是準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