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民族主義」沒有贏家

撰文:泉野
出版:更新:

不出意外,在聯合國大會舉行之際,日本外相上川陽子在與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會談時,着重談到了日本10歲男童在深圳遇襲身亡的事件。

據日本媒體披露,上川陽子表達了幾個核心關切:其一,要求中方查明事實真相併做出明確說明;其二,中國應採取具體措施確保當地日本人的安全;其三,要求中方取締SNS(社交網站)上性質惡劣的反日帖子;其四,呼籲直面那些阻礙鄰國之間應有交流的課題,並認真採取措施來改善相關情況。日本副外相訪問北京也表達了同樣的關切。

對此關切,王毅的回應也在預料之中,一方面強調深圳襲擊案是中方也不願意看到的偶發個案,中方將依法處理,另一方面也承諾將依法保障所有在華外國公民的安全,但也督促日方應當冷靜理性看待,避免將偶發個案政治化和擴大化。

位於深圳市的國際學校「深圳日本人學校」。(網絡圖片)

除了深圳男童遇襲案,兩國外長還就中日已經達成共識的中國重新進口日本水產品一事以及中國軍機軍艦「侵入」日本領海領空進行磋商。從媒體披露的訊息來看,兩國間的不信任感和疑慮明顯加劇。比如針對中國重新進口日本水產品,上川陽子督促中國「切實在取消管制方面取得明顯進展」,王毅則毫不客氣警告日本「既然同意接受長期國際監測安排和中國等利益攸關國獨立取樣監測,就應該說到做到,不要節外生枝。」

中日外長會晤前,中國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發言人面對各路記者針對深圳襲擊案的追問,重申了中方的立場,同時反駁了外界關於中國仇日教育的批評。發言人林劍說,在中國沒有所謂「仇日教育」,「我們主張以史為鑑,不是為了延續仇恨,而是為了不讓戰爭悲劇重演,珍愛來之不易的和平,更好面向未來。」而對於中國民眾自發的悼念行為,發言人也表達了肯定,「(這)反映了中國廣大民眾最樸素的情感,反映了對生命的尊重。」

反日帖子、仇日教育,日本方面顯然已經對尚在調查中的深圳襲擊案做了定性,且對中國官方反復強調的偶發個案不買賬。在不信任感和疑慮加劇的當下,再加上難解的歷史遺留問題和領土爭端,恐怕沒有人會對中日關係有樂觀期待。東京大學教授阿古智子日前一篇文章中坦言,日本和中國同時面臨着根深蒂固的「反中」與「反日」現實。阿古智子長期以來研究關注中國和中日關係,她在文中引用中國記者賈葭提出的「流量民族主義」(access-generating nationalism),也即從愛國帖子中謀取流量和利益,阿古智子說「日本的網友也表現出類似的傾向。」

王毅在紐約出席聯合國未來峰會並發表致詞。(外交部官網)

一方面,一些日語網絡空間不斷湧現反中和反中國人的評論,與中國有關的負面新聞每天都在日本的輿論空間流傳,這導致中國在日本的形象持續惡化,因國籍而對其民眾進行歧視性理解和分析的論述在日本和中國的網絡空間和商業媒體中迅速蔓延;另一方面,由於社交媒體的普及,以及AI的出現,也創造了一個容易傳播偏見資訊和惡意假新聞的環境。

當輿論不約而同將矛頭對準中國網絡輿論場的反日情緒時,阿古智子的分析在兩國「不同」之外找了交匯點,畢竟不管是對中國還是對日本,在「流量民族主義」的裹挾下,誰也不會是贏家。

蘇州傷人案發生後,《香港01》在《蘇州傷人案需要釐清的兩個問題》一文中即指出,雖然輿論熱潮正在退去,但仍有必要回顧這起傷人案,釐清兩個關鍵問題:其一,中國官方前期的低調處理和慢半拍,並不等於默許乃至縱容極端民族主義、極端民粹主義,恰恰相反,對中共來說,如何治理網絡上的對立情緒和極端民族主義,一直是一道課題,也是一道難題。其二,在傳播革命已經到來的今天,網絡上所呈現的極端民族主義、極端民粹主義並非中國社會的主流,國與國之間的交流交往,也應該最大限度避免被放大的網絡輿情所裹挾。

2024年6月28日,中國蘇州日本人學校斬人案的傷者胡友平26日因傷重離世後,日本駐華大使館降半旗,並在微博上發文致哀。(日本駐華大使館微博)

放在更大範圍來看,面對社交媒體的普及和AI時代的到來,網絡輿情不只考驗中日兩國的政治智慧,也是各國面臨的共同考題。以色列人類學家尤瓦爾·赫拉利在新著《智人之上 從石器時代到AI時代的訊息網絡簡史》中悲觀斷言,雖然人類能建立大規模合作網絡,以此獲取巨大的力量,但這些網絡的建構方式註定了人類對這些力量的運用常常並不明智。事實上,人類正在走上自我毀滅的道路。

尤瓦爾·赫拉利進一步闡釋說,人類雖然積累了海量訊息,從DNA(脱氧核糖核酸)分子到遙遠的星系,無所不包,卻仍然無法回答生命中最重大的問題:我們究竟是誰?我們應該追求什麼?什麼才是所謂美好的生活,我們又該怎樣過上這樣的生活?我們雖然掌握了大批訊息,卻還是像遠古的祖先,容易受到幻想與錯覺的迷惑。即使是現代社會,偶爾也會出現群眾大規模失去理智的情形。而且人們往往深陷天真的訊息觀而不自知,以為訊息越多越好,且訊息越多就越逼近真理和真相。在尤瓦爾·赫拉利看來,這種天真的訊息觀為發展更強大的訊息科技提供了理由,而這種觀點也成為計算機和網絡時代半官方意識形態。

以色列人類學家尤瓦爾·赫拉利。(資料圖片)

這位網紅人類學家預測的AI對人類的全面統治會不會到來還未可知,不過每個人對無處不在的算法和洶湧而來的流量,都深有同感和體會。具體到中日關係如何企穩止跌,不妨從共同面對的「流量民族主義」為起點,走出被社交媒體和算法塑造的「天真訊息觀」,為複雜難解的兩國關係趟出一條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