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傷人案需要釐清的兩個問題

撰文:泉野
出版:更新:

過去一周時間,發生在蘇州的傷人案引發巨大關注,雖然目前輿論熱潮正在退去,但仍有必要回顧這起傷人案,釐清兩個關鍵問題:

其一,中國官方前期的低調處理和慢半拍,並不等於默許乃至縱容極端民族主義、極端民粹主義,恰恰相反,對中共來說,如何治理網絡上的對立情緒和極端民族主義,一直是一道課題,也是一道難題。

蘇州傷人案事發後,不少人很快即聯想到不久前發生在吉林的針對美國人的襲擊事件,言外之意是,蘇州這起傷人案也是衝着日本人去的,否則不會好巧不巧,襲擊的恰好是日本校車。而在校車引導員胡友平搶救無效去世後,蘇州公安局又採取了含糊其辭的做法,既沒有言明關涉日本的訊息,對見義勇為的胡友平也是一筆帶過,這又給外界造成一種誤解和想象,再結合此前《對外關係法》、《反間諜法》等的出台,外界很容易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中國現在從官方到民間,都對外國人採取嚴防死守的態度,外國人在中國不管是經商、訪學還是旅遊,都面臨很大人身風險。

中國江蘇省蘇州2024年6月24日發生一宗持刀襲擊案,一輛蘇州日本人學校校車24日下午抵達巴士車站後,一名中國籍男子突然上前斬人,一對日本母子被斬傷、欲阻疑兇登車的中國籍校巴女職員也被斬到昏迷命危。有日本家長事後接受媒體訪問憶述事件,猶有餘悸。當地日本人也嚇得表示不敢外出。(日本放送協會新聞影片截圖)

這顯然並不符合實際,但輿論的傳導效應和營造出的想象仍不容低估,這種傳導不只是對外傳導,還包括對內的傳導。中國官方能做的,除了依託於各大平台對煽動中日對立、挑動極端民族主義情緒的相關賬號給予懲處,亮明官方的立場和紅線,還需要針對每一起偶發個案及時公開相關訊息,比如呈明犯罪嫌疑人的社會處境、心理狀態、作案動機等,但如何平衡公布消息與避免社會面的傳導效應,又是一道難題。據日媒披露,蘇州傷人案的作案人屬於無差別襲擊,並非針對日本人。如果此消息屬實,圍繞此案而起的很多爭論,比如「當地義和團」等,自然可以揚湯止沸。

其二,在傳播革命已經到來的今天,網路上所呈現的極端民族主義、極端民粹主義並非中國社會的主流,國與國之間的交流交往,也應該最大限度避免被放大的網絡輿情所裹挾。

蘇州傷人案發生後,不少媒體在報道中提到中國氾濫的極端民族主義和民粹主義,並將中國官方後來的動作也歸結為害怕失控不得已的作為,還有不少聲音認為中國官方實則在利用這股來自民間的網絡民族主義,來轉移內部經濟不振的壓力。這顯然也不符合事實,截至到2023年12月的統計數據顯示,中國網民規模達10.92億人,如此龐大的群體中,是否存在極端民族主義和民粹主義?一定是存在的。是否存在對日的仇恨群體?也一定是存在的。但需要釐清的是,這並非中國社會的主流。社會治理是一項綜合工程,極端民族主義、極端民粹主義最終傷害和反噬的,還是中國自身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在這一點上,歷史已經提供了太多經驗和教訓。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官方在這次事件中的反應。先是日本駐北京大使館和上海總領事館降半旗致哀,並附言「胡友平女士以一己之力從歹徒手中保護了無辜的婦幼,相信她的勇氣與善良也代表了廣大中國民眾。我們在此向胡女士的大義之舉致敬,願胡女士安息。」隨後,外務大臣上川陽子亦表示,「胡友平女士不顧個人安危挺身而出,避免了校車內的日本學生受到傷害。我謹向此英勇行為致以由衷的感謝和敬意,並表示深切哀悼。同時,我也期盼在本次案件中受傷的日本母子早日康復。日本政府今後也將繼續與中國當局攜手,為確保在華日僑的安全竭盡全力。」此外,還有來自於社會面的捐款倡議和行動等。

2024年6月28日,中國蘇州日本人學校斬人案的傷者胡友平26日因傷重離世後,日本駐華大使館降半旗,並在微博上發文致哀。(日本駐華大使館微博)

在傳播革命已經到來的今天,國與國之間的交流交往,很容易被網絡上放大的輿情所裹挾,但蘇州傷人案後中日兩國之間的以胡友平為載體所展現的理性與常識,恰恰戳破了網絡輿情構築起來的「泡泡」。日本從官方到民間藉此看到了如胡友平一樣的普通中國人勇敢、善良的一面,看到了中國社會主流如何堅決對煽動中日對立、挑逗極端民族主義情緒說不,反過來,中國也從日本官方和社會的反應中,感受到了「山川異域、風月同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