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危機」這齣大戲是時候收場了
當地時間2月17日凌晨,烏克蘭武裝部隊據報向烏東頓巴斯地區的獨立武裝發射迫擊砲和手榴彈,致使環球投資者一度因「俄烏開火」而避險,美匯抽升迫近96,日股及港股也一度聞聲下挫。
烏克蘭軍方隨後否認了相關報道,反指是武裝組織炮擊政府軍。無論實情如何,這終究是烏東接觸線地帶常見的小打小鬧,遠稱不上「俄烏開戰」的地步。
話雖如此,卻也說明了外界對烏克蘭局勢切實的擔憂。
在此前的文章中,筆者曾言,俄烏局勢與往年並無太大不同,之所以最近成為全球關注的「烏克蘭危機」,其實已然與烏克蘭無關,主角實乃俄羅斯與美國/北約,俄羅斯所圖者也從來都不是「入侵烏克蘭」、「吞併頓巴斯」,只是在「會否爆發軍事衝突」的這個問題上,導火索和決定權都在烏克蘭。
相關文章:
如今,美俄都已擺夠了姿態,近一周多的新聞進展也說明談判開始落到實處。在這種情況下,2月17日這等擦槍走火的零星事態就應該成為對美俄的一劑訊號:這齣大戲是時候收場了,否則烏克蘭假戲真做,反而會令各方都得不償失。
重新梳理一下這齣所謂「烏克蘭危機」的大戲吧!
被裹挾的基輔
時間回到2021年底,事態的根源,確實是俄羅斯和烏克蘭都相互有意:烏克蘭政府出於自身選舉政治考量,在國內擺出了不少反俄姿態,對頓巴斯的武裝分子也有不少小動作;莫斯科則以「軍事演練」的方式向烏克蘭施壓,為頓巴斯撐場,給俄羅斯國內外展示自己「保護國內外族人權益」的形象。
這一切本來也都是2014年以來俄烏之間經常出現的例行劇本,全世界早就見怪不怪。若要細究,那麼烏克蘭方面搞這些動作的原因,是澤連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自己被國內民意裹挾。
應該說,基輔方面的當權者其實根本就不觸碰頓巴斯一事。一如俄羅斯四方談判負責人、前副總理、普京副幕僚長科扎克(Dmitry Kozak)近日所述,對烏克蘭中央政府而言,收回頓巴斯其實是件麻煩事,既有財政補助、權力分割、政治分歧等問題,又要擔心頓巴斯成為「俄羅斯插入烏克蘭的『特洛伊木馬』」——而讓頓巴斯保持實際分裂的現狀,才是最好的,既可以向西方要錢、武器和政治支持,又可以將內部問題推諉於俄羅斯,反正在「大敵」面前,國內的貪腐、亂政都可以被容忍,還可以在國內政治維度樹立「反俄」大旗,以此作為攻訐政敵,推脫自身醜聞的手段。
所以烏克蘭才一直拖沓履行《明斯克協議》,遲遲不對頓巴斯地區提供政治、經濟融合等方面措施。
怎奈大多數烏克蘭人卻真心希望解決頓巴斯問題,「加入北約是解決烏東問題的最佳出路」也是如今烏克蘭的民意共識,而烏克蘭人中最激進、聲音最大者,甚至認為就該武力解決頓巴斯分裂分子,最好跟俄羅斯就此爆發衝突,這樣就能逼北約納入烏克蘭。
自2014年開始,藉反俄政變上台的烏克蘭政局,就再也卸不下「反俄」的大旗,無論是面對俄羅斯,還是面對烏東親俄的俄羅斯族武裝分子。基輔這些年來也一直半推半就地被這些極端民族主義者裹挾。面對這種情況,基輔需要「有所交待」,是以才象徵性地在頓巴斯多搞了一些零星而無傷大雅的軍事衝突,2月17日的情況想來也是如此。
可是今年的不同之處在於,美國此番也進來了,且搞了一齣輿論戲。
別無選擇而入局的拜登
至於白宮的動機,大抵有二。
其一,美國的地緣戰略因素。在經歷了特朗普時代的亂政之後,拜登要彌補美歐關係的嫌隙,鞏固美國在歐洲的存在——其方式就是製造「俄羅斯威脅」,製造一個「對歐洲虎視眈眈的俄羅斯」,如此美軍才有繼續留在歐洲的價值,歐洲也才能多一個依賴美國的因素——人們千萬不要低估了拜登在這一方面的執著,相較於奧巴馬和特朗普,他對「跨大西洋關係」、「美國領導角色」這些抽象概念,以及「北約」這些傳統國際秩序設計,有着近乎信仰的堅持。
是以,美國那些跟從政客的話術起哄的媒體或許當真以為俄羅斯會入侵烏克蘭,美國大眾或許也真的認為蘇俄是「邪惡帝國」,但拜登這等浸染國際政治幾十年的政客,非常清楚地知道俄羅斯根本就沒有入侵烏克蘭的意圖,只不過即便自己不擔心,也要擺擺姿態,繼續營造俄羅斯「入侵者」的敘事。
其二,拜登在國內亟需新的「神主牌」。繼疫苗接種行動失敗、中美外交商貿對壘失利、通脹持續高漲乃至滯漲跡象初顯、BBB等基建規劃受阻、「拉布」規則改革未果等各領域的一系列失敗嘗試後,拜登已然被評為二戰以來最弱勢的美國總統。面對數月後就要上演的中期選舉,拜登真的沒有其他選項了,也只得再翻弄一下「俄羅斯」,最好做出一種「在拜登的堅決抗衡之下,俄羅斯落寞退兵」的輿論效果。
是以,去年年底至今的烏東局勢原本只是俄烏之間的例行事件——俄羅斯表示自己的佈兵只是每年都要舉行的軍演,澤連斯基和烏克蘭高官也多次稱「現在情況和往年沒什麼不同」——白宮卻出於以上原因,藉着自己在國際輿論場的傳播優勢,愣是將其描繪成了「戰爭一觸即發」的表象。
也是因為這樣,烏克蘭政府才左右不是人,其高官都忍不住批評西方政客和媒體炒作是非,所謂「俄羅斯準備入侵烏克蘭」的虛假消息,令烏克蘭經濟大受影響,每個月損失20至30億美元。
不變中的變數:普京伺機而動
這番梳理下來,人們也可認識到,所謂「烏克蘭危機」真的只是拜登為了美國地緣利益和個人國內政治訴求而炒作出的一齣大戲——話雖如此,過去幾個月的情況與往年相比,還是有些區別的,畢竟俄羅斯此次軍演的陳兵規模大於往年,為何如此?
要知道,頓巴斯不同於克里米亞,俄羅斯國內主流意見並不支持吞併頓巴斯;即便是不吞併,而是類似2008年俄羅斯-格魯吉亞戰爭之後實際獨立的南奧塞梯(South Ossetia)和阿布哈茲(Abkhazia),也需要俄羅斯持續提供政治經濟援助。無論是吞併還是支持獨立政權,都無異於將頓巴斯這個「包袱」從烏克蘭手中接過。
所以,俄羅斯實在沒有入侵烏克蘭的理由。除非烏克蘭對頓巴斯動武,傷害到烏東地區的俄羅斯族人,而烏克蘭政府其實也不願這樣做。那麼俄羅斯大規模「演練」的理由是什麼呢?難道真如西方炒作了幾十年的那樣,「俄羅斯就是有侵略基因」?
一定程度上,俄羅斯確實是有「侵略基因」的,只不過更準確地說法是,俄羅斯本來就認為烏克蘭、白羅斯這些地方是自身勢力範圍。如果說格魯吉亞是俄羅斯的「前院」,那麼烏克蘭和白羅斯無疑就是「玄關」——莫斯科勉強可以接受烏克蘭、白羅斯獨立,卻無法接受這兩個國家成為敵國威脅自己的跳板。
言及至此,就必須要說明烏東危機的一個重要根源:俄羅斯入侵烏克蘭與否只是大家談論的可能,而北約過去幾十年以俄羅斯為假想敵的東擴,確是不爭的事實。從莫斯科的角度,藉烏克蘭大張旗鼓地向北約示威,其實是在「抵禦北約入侵」。
美國末任駐蘇聯大使馬特洛克(Jack F. Matlock)2月14日撰文表示,就如同美國通過「門羅主義」將整個西半球劃入自身勢力範圍,無論喜歡與否,國際關係從來都不是通過辯論、解釋和應用「國際法」來決定,畢竟各國各自獨立,國際法並沒有國內法令的威信與執行力。
普京這次之所以對烏克蘭例行的小動作「反應過激」,便是認知到「東升西降」、美歐嫌隙、拜登國內政治勢弱、美國想要戰略抽離等大勢轉變,從而不再對烏克蘭「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反倒借題發揮,搞一搞北約,提出一系列「獅子大開口」的訴求,試圖扭轉過去數十年北約持續東擴威脅俄羅斯的局面——而有見於此的拜登,也就順勢抓住了自己的救命稻草。如此而已。
莫要假戲真做
既然是一齣戲,就總需要落幕,不能一直假戲真做地演下去。
2月15日,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Sergey Lavrov)表示,美國和北約在回應莫斯科的安全提議時,對他們多年來一直拒絕的一些倡議做出了積極反應,也即可以開始討論北約軍備控制條約,譬如暫停部署短程和中程導彈等,對此俄羅斯將繼續與西方談判,以了解他們達成真正安全協議的決心。16日,拉夫羅夫繼續表示,就俄羅斯提出的安全保障建議,美國和北約願意進行對話,拉夫羅夫稱是一個積極訊號,俄羅斯將為對話做好準備,但絕不會因此失去俄方立場原則,將繼續堅持阻止北約向東擴張。
與此同時,俄羅斯也以軍事演練結束為由,撤回了部分軍隊。據俄羅斯官媒塔斯社報道,俄羅斯駐愛爾蘭大使更於2月16日表示,「大概在三到四周內,俄羅斯西部地區的部隊配置將恢復正常的標準態勢。我們正在與白羅斯軍隊進行計劃中的演習。這些部隊將在2月20日被撤回。你可以在下周檢查」。
對此,拜登在2月15日雖然表示「未能核實俄羅斯是否撤軍,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可能性仍然很大」,但也透露善意,表示美國無意與俄羅斯直接衝突,美國、北約沒有在烏克蘭部署導彈,亦沒有這個計劃;美國會努力透過外交化解分歧,並就建立歐洲安全環境提交明確意見,有意提出新的控制軍備、透明及戰略穩定措施。
由此觀之,美俄確實已經有降溫的跡象。畢竟,拜登方面既續寫了「俄羅斯侵略者」的敘事,並藉此鞏固了北約和美國在歐洲的存在感,又營造了「成功逼退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形象——對此,俄羅斯方面雖然戲謔地將俄軍回營描述為「西方戰爭宣傳失敗之日」,但想必普京也不會介意拜登藉機為自己邀功,畢竟普京既向國內國外展現出了「無懼出兵」的強勢姿態,又令得美國和北約正視俄羅斯訴求,開始認真就駐歐軍控進行談判。
事態至此,「烏克蘭危機」也該逐步畫上句號了。2月17日凌晨的那幾枚迫擊炮和手榴彈,又何嘗不是澤連斯基對美俄的抗議?畢竟倘若美俄再這麼演下去,烏克蘭難保真的會因堅持不住而引爆火藥桶,到時假戲真做,所有人都得不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