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俄新局:台海與烏克蘭意念上的「連動」有何實質影響?

撰文:祁賓鴻
出版:更新:

中俄近期互動,引發歐美的高度焦慮。

首先是1月上旬爆發的哈薩克騷亂,由俄羅斯主導的集體安全條約組織(CSTO,簡稱集安組織)在1月8日派遣維和部隊進入哈國平亂,事態迅速平息;一向奉行「不干涉他國內政」原則的中國,也在1月7日表態支持哈薩克政府,不僅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向哈國總統託卡耶夫(Kassym-Jomart Tokayev)致口信,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也於同日確立此事基調,稱哈薩克騷亂為「暴恐行為」,並表示支持當局「平息事態的努力」。

如此發展,招致西方兩種極端評價,一是在毫無證據的情況下,以媒體評論影射中俄策動「哈薩克政變」,二是緊扣中俄面對此事的不同力道反應,指稱兩國「因哈薩克出現裂痕」。前者反映西方對於中俄協作的恐懼,後者則暴露其着急尋覓中俄「不合因子」的心神不寧。

2月4日,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訪華並出席北京冬奧會開幕式,是為2020年疫情爆發後,中俄領導人的首次面對面會晤。會後雙方發表《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關於新時代國際關係和全球可持續發展的聯合聲明》,標舉中俄關係的再上層樓。

在區域安全問題上,俄方承認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反對任何形式的「台獨」;中方亦反對北約繼續擴張,反對外部勢力破壞兩國共同周邊地區安全和穩定,同時反對「顏色革命」。雙方更在聲明中表示,「中俄新型國家間關係超越冷戰時期的軍事政治同盟關係模式。兩國友好沒有止境,合作沒有禁區。」

如此舉動,激起西方千層浪。2月7日,美國白宮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Jake Sullivan)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我們相信,中方最終將承擔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部分代價。」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Jens Stoltenberg)亦在同日指稱,「中俄發表聯合聲明反對北約繼續擴張,是企圖剝奪主權國家自主做出選擇的權利。」與此同時,台灣也開始討論中俄日漸交好下,台海與烏克蘭議題的「連動」效應。

雖說中俄亦在聲明中指出,「加強戰略協作不針對第三國」,卻顯然難止外界輿論波濤,西方的反彈尤其劇烈。

集體安全條約組織維和部隊完成撤離哈薩克。圖為俄羅斯維和部隊。(AP)

對中俄結盟的深層恐懼

回顧過往,中俄互動是西方學界討論不輟的戰略熱點,然而各式主張相互博弈,盤踞「主流」的觀點並不必然反映實情,更遑論精準預測未來發展,美國智庫對中俄關系的預測便是典型案例。

從1991年蘇聯解體到2012年普京開始第三次總統任期,美國智庫對中俄關系的主流看法大抵不離「形式婚姻」四字,即中俄互動乃出乎權宜的同牀異夢。美智庫學者普遍認為,中俄雖在各領域展開合作,以期抵銷美國戰略壓力,卻註定難邁心靈契合的夥伴關係,關鍵便是雙方的結構性矛盾:經濟地位不對等、地區安全利益衝突、俄羅斯遠東人口問題等。

美國智庫進一步判斷,伴隨中國崛起,上述摩擦必然激化,中俄儘管暫能風雨同舟,卻必然在未來要分道揚鑣,友誼的小船難耐利益分歧波濤,縱有交集也只是各取所需的「貌合神離」,既難撼動美國建構的國際秩序,亦對局勢變動不堪一擊,即便真能攜手團結,美國國力仍具壓倒性優勢,故「中俄交好不足為懼」。

然而如此認知導致了後續一系列戰略失誤。首先是北約的大肆東擴,引發俄羅斯強烈反彈,鑄成2014年的克里米亞危機,美國又在危機過後發起對俄制裁,親手扼殺美俄回暖的微弱希望。雖說此時曾有聲音提醒「慎防中俄結盟」,白宮卻是充耳不聞、一意孤行,沉浸於智庫老調重彈的「主流分析」,既不認為中俄可能攜手,也判斷中俄合作抗美「心有餘而力不足」,直到雙方於同年簽訂為期30年的天然氣供應協定大單,中國軍經實力亦大幅飛躍,白宮才被現實的當頭棒喝震出幻夢。

自此之後,美國智庫對中俄關系的描述巨幅轉向,由兩個弱者的「形式婚姻」上升為「國際關係的修正主義」,甚至來到冷戰「軍事同盟」等級。中俄儘管從未表現聯合侵略傾向,卻已被不少西方學者冠上「專制軸心」惡名,稱其將在世界各角落持續「襲擊美國」,從伊朗核協議、敍利亞戰場到朝鮮半島,中俄的「爭霸野心」在各式分析的字裏行間熊熊燃燒,彷彿一道反覆滲血的傷口,既提醒美國不堪回首的大意失荊州,也嘲諷其自尋煩惱的不肯罷休。

2022年2月6日,烏克蘭首都基輔一個名為「不要驚慌!做好準備!」的訓練活動中,有烏克蘭民眾學習實戰技巧。(AP)

如此強烈厭惡卻非關注不可的心理狀態,恰似追求不成便由愛生恨的妄想症病患,既要詆譭也要摧毀。面對中俄持續靠近,不少西方學者搜索枯腸、上窮碧落下黃泉,只為找出中俄決裂的徵兆與跡象,卻更多是捕風捉影、憑空捏造;但與此同時,各式「中俄密謀」的論述又層出不窮,彷彿兩國皆患精神分裂般,上一秒還是各懷鬼胎,下一秒便親密無間,哈薩克騷亂後的報道便是典型案例:中俄既能聯合策動「哈薩克政變」,又得為此事決裂。

歸根結柢,這般論述矛盾並陳,終究是以美為首的西方世界過於恐慌之故。但也正因如此,中俄得以結成「不盟之盟」,利用外界「唯心」的情緒認知,達成「唯物」的戰略目的。

不戰而屈人之兵

首先,對中國而言,其並不尋求與美決一死戰,而是要打通眼下的戰略關節:層層收緊的科技戰、日漸沸騰的台海氛圍。若與俄羅斯親好,將能在三方面支援前述目的,第一自是確保油氣供應,為科工發展、國家建設提供穩定能量;第二是避免俄羅斯在中美博弈進程下,倒向美方、從旁偷襲,致使北京腹背受敵;第三是處理台灣問題,藉「中俄結盟」的氛圍形成戰略威懾,若有武統需要,將能在最大程度上避免美國軍事介入,降低行動成本。

而對俄羅斯來說,「雙核心」乃當前的外交佈局。莫斯科一來要與德國等「老歐洲」在北溪二號議題上合作,抵銷美國在波羅的海、東歐等地的戰略擠壓,尋求後蘇聯時代的國家出路;二來要在東方摸索出與中國的新互動模式,例如伴隨「一帶一路」計劃開入中亞,中俄有必要確認雙方互信足以支撐彼此共存。以此次哈薩克騷亂為例,哈國作為中俄共同靠背與戰略通道,便得到兩國的維穩支持。而與中國交好,又能誘發西方的戰略恐慌,增加俄羅斯要價空間,故莫斯科有意借「東方核心」造時勢,確保「西方核心」順利運轉。

簡言之,中俄確在美國的「無心插柳」下日漸靠近,並於各領域展開協調合作,卻絕非冷戰時代的軍事同盟關係。就合作事務而言,雙方交往具實質戰略意義,卻仍保有一定的政策獨立性,正如俄羅斯尊重「一帶一路」在中亞的存在,北京同樣不干涉俄印的軍事合作般,中俄兩國恰似太極的陰與陽,彼此緊靠而不相互浸染,以最少干涉彰顯最大互信,用最小成本達成最大收益。

2022年1月30日,一名美國教官於亞沃裏夫的軍事訓練設施教導烏克蘭士兵使用M141反碉堡彈藥。亞沃裏夫位於烏克蘭首都基輔附近。(AP)

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爆發後,西方開始了「中俄將在歐亞分別開戰」的地緣預言,諸如「烏克蘭將與台海局勢連動」的提醒更是漫天飛舞,彷彿第三次世界大戰即將爆發。平心而論,台海與烏東「困局」,其根源更多是美國的庸人自擾、惹火燒身,若非華盛頓持續炒作烏克蘭加入北約,烏東或許至今還在基輔當局管轄內,俄羅斯也不必陳兵邊界;若非美國要求民進黨政府共打台灣牌,刺激中共、踐踏兩岸互信,北京或許還願模糊處理台灣問題,不至於派軍機一舉廢掉海峽中線。但美國並不如此反省,而是持續鑽進死衚衕,從而正中北京與莫斯科下懷。

對中國而言,統一台灣已被提上進程,在俄羅斯眼中,防止烏克蘭加入北約則關乎國家安全。中俄皆有面對美國的戰略要求,卻不意味雙方必然要用聯合軍事行動威脅美國,一來兩國如今皆是發展需求壓過軍事擴張;二來美國正因想像中的「中俄同盟」患得患失、自陷恐慌,為北京與莫斯科創造了「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操作空間。

要而論之,中俄皆欲利用「台海將與烏克蘭連動」氛圍,降低美國軍事干預歐亞兩線的可能。畢竟以美國當今實力而言,要與中俄同時作戰純屬天方夜譚,其越是操作此議題、越是提款中俄威脅論,便愈發作繭自縛、愈替中俄的戰略佈局添磚加瓦。由此視角觀之,台海確與烏克蘭「連動」,只不過中俄與美所見不同,前者是企圖在意識上形塑氛圍,降低行動成本,後者則深陷中俄結盟恐懼症,結果反被北京與莫斯科利用。

意念看似不在國際關係扮演重要角色,實是一切行動之根本。如若運用得當,至柔之物,亦能馳騁天下之至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