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危機・一|俄羅斯真心沒有要動武
對於自12月初以來俄羅斯在俄烏邊境陳兵十數萬的情況,俄羅斯國防部將之解釋為「正常冬季練兵」。但烏克蘭和北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顯然不這麼想。
對於近幾周以來「俄羅斯將要軍事入侵烏克蘭」的新聞,想來大家都不陌生:美國一面由白宮和國務院天天說「俄羅斯要打仗」,另一面連同加拿大等盟友先後發佈最高級別的公民旅行警告;一眾歐美媒體援引各類「專家」煞有其事地分析「俄羅斯將如何如何發起進攻」、「俄烏軍事衝突將有何影響」……而在過去不到兩周的時間裏,美國、北約、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OSCE)更已先後同俄羅斯磋商——令人哭笑不得的是,俄羅斯倒也不厭其煩地配合。
冷靜分析全局,應該說俄羅斯並沒有要向烏克蘭動武的意願,卻也做好了隨時動武的準備。那麼,俄烏之間,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決定權在烏克蘭自己手中
開宗明義,當下的烏東危機的主角是俄羅斯與美國/北約,烏克蘭並沒有話語權。話雖如此,就像當年攪動一戰的塞爾維亞刺殺者一般,於「會否爆發軍事衝突」的這個問題上,導火索和決定權都在烏克蘭。
首先,這一輪危機的誘因就起源於烏克蘭。在過去一年内,隨着美國新政府上任,烏克蘭政府加大了國內反俄宣傳,譬如總統澤連斯基(Volodymyr Zelensky)於2021年8月發起「克里米亞平台」倡議,為西方國家聲討俄羅斯提供平台,令烏克蘭國內俄羅斯族裔聚集的東南部頓巴斯地區(Donbass,大抵乃由頓涅茲克/Donetsk及盧甘斯克/Luhansk二州組成)衝突加劇。
再者,這一輪俄烏會否爆發軍事衝突,也取決於基輔的行動。澤連斯基近來民意支持度跌至新低谷,而國民不少人支持以武力方式解決東南地區的分裂問題。倘若沒有俄羅斯的存在,基輔方面恐怕早已揮軍東南,以武力壓制頓巴斯。西方如今「俄羅斯若入侵烏克蘭,將遭到制裁報復」的口吻,其實就是試圖令俄羅斯置身事外、不予插手。
至於被各方指責的俄羅斯,若是真想入侵吞併,早就這麼做了——就像當年格魯吉亞-南奧塞梯戰爭、併入克里米亞、敘利亞反恐時展現出的果斷。畢竟,只要基輔方面不做過激行動,俄羅斯既沒有「出師之名」,也沒有出師的必要,更沒必要為此承受額外的制裁代價,乃至促使北約進一步東擴。
所以,就像歐盟外長(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博雷利(Josep Borrell)17日「俄羅斯對烏克蘭發動大規模攻擊的可能性不大」和德國海軍首長薛恩巴赫(Kay-Achim Sch?nbach)日前稱俄羅斯入侵是「子虛烏有」一樣——俄羅斯是真心不想「武力入侵」烏克蘭,而只要烏克蘭不引火上身,就根本不存在「戰爭危機」。
俄羅斯:層次漸進的四個目標
那麼,普京為何又要大張旗鼓地動員軍隊?為何又要配合歐美與之對談?
最淺顯的目標,普京是要尊崇「卡拉加諾夫主義」(Karaganov Doctrine),也即保障周邊國家俄羅斯族人群的人權。就地遠利益而言,這其實也是在鞏固俄羅斯的地緣緩衝區。此前的克里米亞與如今的烏東,都是這個道理。
進一步而言,普京是要嘗試改變烏克蘭政治氛圍,通過與歐美「比狠」的方式減少歐美對烏克蘭政治的干預,壓縮烏克蘭反俄勢力的政治資源和生存空間。
更進一步講,普京亦是為了趁機扭轉俄羅斯西線過去多年來的劣勢地位,逆轉北約一再東擴威脅俄羅斯的歷史趨勢。值得留意的是,就在1月21日美俄外長會談舉行前,俄外交部重申「希望北約從1997年之後加入北約的成員國撤軍」,並特別點名保加利亞和羅馬尼亞(皆為前華沙公約組織成員,2004年加入北約)。
在此上三個目標之餘,或許普京也希望藉此機會跟拜登政府構建穩固而安全的大國關係,在美國政治越發不穩定的趨勢下,盡多地縮小其外溢效應。
是以,普京想要的是在「箭在弦上而未發」的狀態下,與北約構建對自己更有利的「新常態」。一旦出兵,反而得不償失。除非烏克蘭真的引火上身,試圖以武力解決頓涅茲克和盧甘斯克問題,否則俄羅斯真心沒有必要向烏克蘭動武。
那麼,歐美呢?
美國:既想要穩定,又想要衝突
歐盟的態度是顯而易見的,簡言之就是「置身事外」。前文提到,德國海軍首長薛恩巴赫稱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說法純粹是「子虛烏有」,雖然他也因為「普京值得人尊敬」的表態而引發爭議,隨即在1月22日請辭,但他卻代表了德國的立場——「俄羅斯倘若入侵烏克蘭必然會招到制裁,北約不會向俄羅斯做出不再東擴的承諾,但現在也確實沒有東擴的計劃」——這本身也是德國新總理朔爾茨(Olaf Scholz)日前的表態。
人們可以說,德國的態度僅代表德國,畢竟德國還希望盡快落實與俄羅斯的「北溪二號」(Nord Stream 2)天然氣管道,但德國足以令本就不願置身事內的歐盟更加遲疑,這是不爭事實。
所以,最終還是要看美國。烏克蘭就很清楚這一點。1月19日,澤連斯基接受美國《華盛頓郵報》採訪時稱,等到「局勢升級」後再制裁俄羅斯根本「無法幫助烏克蘭」,他呼籲美國立即對俄羅斯實施制裁。
對此,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hony Blinken)1月23日接受美媒CNN採訪時,拒絕立即對俄羅斯實施制裁,稱此舉為時尚早,「制裁的目的是阻止俄羅斯的侵略」,「如果它們現在被觸發,就會失去威懾作用」——美國又怎會聽烏克蘭而行事?
美國方面的訴求很簡單:確保俄烏問題長期存在,若此既可遏制俄羅斯,又確保北約的合理性,還能阻礙「北溪二號」等俄歐合作,維繫自身在歐洲的存在——但是,與此同時又不能讓俄烏問題惡化乃至失控,以至於需要美國真金白銀出手應對。
俄國已拋出草案 美國會如何作答?
從現實來看,美俄在談的也並不是所謂「俄烏軍事危機」,而是如何處理這些長期問題。至於下一個關鍵點,就在本周。
目前,俄羅斯已早早拋出兩份基本文件的草案,一者關乎俄美安全保障,二者關乎北約東擴,並要求與美國進行實質性討論。在1月21日同俄國外長拉夫羅夫會晤後,美國國務卿布林肯也終於表示,美國會針對俄方提案,在這周內給出書面回覆——有趣的是,據《華盛頓郵報》21日披露,美方要求俄羅斯對其書面回復內容保密。
言而總之,這一輪俄烏「軍事危機」的起因在於烏克蘭,會否爆發軍事衝突也取決於烏克蘭會否引火上身。至於俄烏關係、俄羅斯-北約關係和俄歐關係前景如何?前文提到的普京的戰略目標能否達成?便取決於俄美長期的博弈,甚至是取決於美國政治的演變本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