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少程車.二】城市規劃逼行人飛天遁地:不應給人迂迴的感覺
長途步行近年幾成潮流,上水到尖沙咀不再是夢話,卻像神話。但其實步行,可以是日常——「行路有時快過搭車。」6年前開始在香港長、短途步行,並開設Facebook專頁「11號 全日遊街」的林兆榮(榮仔)說。
這天我們從樂富漫遊至鑽石山,他忽然指着彩虹的方向說:「不如做個小測試,看看行路還是搭車較快?」
上回提到行路的意義不止於城市觀察、環保或運動,也可以是開展生活更多可能的方法,例如避過塞車。
【搭少程車.一】行路快過搭車!步行達人:生活不是只得一種選擇
迎接我們的路:隧道、天橋
時間是下午5時25分,我們要兵分兩路,攝記有器材在身,就讓她坐車試試搭車要多久。我們與她分道揚鑣後,就轉身往對面馬路走。走着走着,忽地遇上了隧道口——路面已沒有我們的容身處。走下去再爬上來,回到地面,不久又遇上天橋,「如果走車路,其實直行就到。」榮仔說。
但身為行人,就只好再喘着氣爬上天橋,再落斜,然後終於回到地面。闊2米的路上,前方100米只有4個人在走,「就算多3倍人流都夠行。」榮仔說。「明明有條路,負擔到(多些人流),為什麼不行呢?」
答案也許正正在於那些隧道和天橋。「又落隧道又上天橋,很迂迴啊,(好的道路設計)不應該給人有這樣的感覺。」他說。事實上鑽石山和彩虹之間隔了許多車路,有些架高了,但也只是讓給另一條車路,人就被安排飛天遁地。來彩虹之前,我們從九龍城走往鑽石山,其中有段路因啟德明渠工程而左兜右兜,要不斷過河。榮仔說天橋正是一種垂直的兜,30秒做到的變了要3分鐘,而且垂直兜比水平兜辛苦。工程似乎無可避免?榮仔頓了頓,認真地說:「但那種不舒服也是真的。」
曾走至半途失去路 路是不是給人行?
工程看似無可避免,但小白象如前兩年鰂魚涌的「不能避雨亭」,應該還是可以避免。而車輛主導的道路規劃,又是否真的不可改變?榮仔曾試過在公路旁的行人路走了20分鐘後,前方忽然沒了路,6條行車線以外的對面卻仍有路,「要不就走20分鐘下山過對面再回來,要不就冒着生命危險,爬壆橫過馬路再爬壆,那是雙程行車的,時速70公里。」他疑惑地說:「規劃上究竟有沒有想過原來路是有人行的?」
地面「無路」行,給天橋你行吧。「天橋會省很多過馬路的時間,像在高速公路上飛馳。」榮仔說。「但也限制了很多選擇,你只能目的地為本地直去,沒可能突然轉入條街便找到東西吃,對社區的認識少了很多,失去閒逛的機會。」
現在愈來愈多天橋的接駁點是商場,「只是引領我去消費,把人趕入室內,限制你在那裏購物。」榮仔說。商場又往往把厭惡設施放在外牆,對着行人路。剛剛繞着鑽石山的商場走,就忽然嗅到一陣抽油煙機的味,「有時會遇到出風口,大熱天時走過,嘩,怎麼好像50幾度。會令你不想行這條街,那便走入去(商場)。」榮仔說。而且天橋網絡長得可以行1個鐘不斷進出商場都不落地,街舖或因而失去客源。
天橋接駁商場 最終的受害者是……
有些地區的主要通道更被放在商場內,像東涌地鐵站與映灣園等私樓之間就以東薈城為主通道,但當晚上11時後,商場關閉,路便被堵截,「那時我們懂不懂回去街上?」榮仔說。我們懂不懂兜過商場,找回出路?商場食肆夜晚關門後,白天沒有客人支持的商店,長遠或者撐不住,想吃宵夜可能也沒有了。「我們自己也失去了很多選擇。」榮仔說。原來和不懂得行路一樣,只懂得或只可以行天橋和商場,都會失去自由。
但走在地面上,卻往往會遇上混濁的空氣。「我們剛剛行了一會,隻手已經很黏,真的很恐怖。」榮仔說。修路又揚起沙塵,旁邊卻就是幼稚園。他曾步行途徑金山郊野公園旁的大埔道,「都是樹林,以為空氣應該很好,但行路才發現真的很難頂。」他說。「那裏超多車,每架車都泵盡油,走在路上你會聞到那股廢氣,你是看到那些黑煙的,也會感受到一陣陣熱氣。」
好行=又直又平坦?
不要污濁的空氣,或者正需要一個行人主導的城市。那一條好行的路該是什麼模樣?「像紐約就少很多天橋,但他們的街比較井然,都幾悶,樓又差不多樣子。不像香港有山,偶爾會拐彎。」他甚至曾在冰島那邊迷路,因為到處的樓房都差不多樣子——原來單是路直、平坦,也未必是好。
「(沙田)城門河那邊幾好,比較靜,本身行人道又低一級,又有些樹隔一隔車路。」他說。「空氣好,又近可以搭車的地方。整個規劃圍着城門河,建築物都在河的兩邊,令人很容易就去到。」純粹的通道當然有其作用,但這種可以停留、休憩娛樂,甚至與不同人相遇的路,也需要存在。
如今道路未完善,香港真的「可行」嗎?榮仔說:「現在是否終極惡頂?如果有些地方很多老鼠,當然不行,但大部份都不是。」他笑笑說:「為了省時間都是要行。」「鑽石山到彩虹小測試」的結果,是行路只用了9分鐘,攝記比我們早到,但也只等了我們2分鐘。「但她就用了4個幾元。」榮仔笑着說。
而且,我們不用逼地鐵。
行路除了成為搭車以外的選擇,還可以是遊戲。走在不熟路的地方,到底要如何認路、前往目的地?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