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要改革——由此起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港澳辦主任夏寶龍7月23日會見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至少有三重分析角度。

首先,亦是至明顯的:這是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後首場夏寶龍與香港官員的會面。毫不意外地,夏寶龍表示三中全會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做出了系統部署,希望香港政府和社會各界深入理解和領會三中全會精神。

其次,在不久之前的7月11日,夏寶龍會見了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標誌着他完成了在北京會見這屆政府的每一位司局長。對於政府的各項工作,香港的各個範疇,夏寶龍應該已經把脈。而在新一輪會面之中,三中全會剛閉幕之後,他首見的就是財政司司長。

最後,這兩年來夏寶龍幾次的重要講話之中,雖然提及「改進政府作風」(2022年7月)、「切實改善民生」(2023年12月)、「識變、應變、求變」(2024年4月),但都未曾直接使用「改革」一詞。這次夏寶龍會見陳茂波,卻在「識變、應變、求變」後加上「通過改革實現更好發展」,要求香港政府「銳意改革,主動作爲」,用意非淺。

我們的政治精英、管治階層無不表示要認真學習和落實三中全會精神,但港澳辦主任對香港提出的改革要求,尚未知道多少人認真看待,遑論貫徹落實。這恰恰印證了香港為什麼要改革,並且啟示了我們改革的起點——治港者的改革意識。

香港的改革——由誰起?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說得清楚: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務之所以得以完成,憑藉的是偉大的歷史主動、巨大的政治勇氣、強烈的責任擔當。

歷史主動:指着的是改革者自己,必須主動作為,而非被動等待;

政治勇氣:指着的是會得罪的千百人,要敢於觸動既得利益;

責任擔當:指着的是改革為了的十四億人,做到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應。

改革來自改革者,沒有改革者就沒有改革。這是為什麼三中全會要求,「必須自覺把改革擺在更加突出位置」。

對於香港,這亦是為什麼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四點希望的第一點是「着力提高治理水平」,是指着行政長官和特區政府說的。要從大局和長遠需要出發積極謀劃香港發展,要把握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香港政府首先要成為改革者,具備歷史主動、政治勇氣、責任擔當,做到得罪千百人,不負七百萬。

特區政府,是「香港改革由誰起」的答案。但「香港改革由哪起」,就得找到改革的切入點。

香港的改革——由哪起?

中共從歷史經驗中總結,經濟作為社會以至政治發展的基礎,對改革和現代化具牽引作用。國家全面深化改革已逾十年,但三中全會還是直截了當地指出,「深化經濟體制改革仍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在《決定》第二至第十四部的分論之中,第一個關注的就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接着論述的是經濟高質量發展。前者關心的是市場角色、資源配置、產權制度等,後者指的是信息技術、生產效率、數字經濟等。

對於香港,獲夏寶龍會見的財政司司長既是市場的監管者、經濟體制的制定者,亦是生產效率的促進者、數字化的推動者。港澳辦主任對於香港政府「通過改革實現更好發展」、「銳意改革,主動作爲」的要求,率先對着陳茂波提出,意思再明確不過——經濟改革是香港改革的起點、着力點。

這也是為什麼習近平所說的「中央全力支持香港積極穩妥推進改革」,乃置於第二點希望「不斷增強發展動能」之中。他當時已經明示,香港的更好發展是由「破除利益固化藩籬」來實現,以「充分釋放香港社會蘊藏的巨大創造力和發展活力」作為路徑。經濟改革作為切入點,因此也是政府排解民生憂難、維護和諧穩定的必然條件。

由習近平首提「香港積極穩妥推進改革」到夏寶龍寄語香港政府「銳意改革」,中間過了兩年,亦即是這一屆政府上任至今的兩年。兩年過去,我們看見官員努力拼經濟、謀發展、惠民生,並且取得一些人的肯定,但同時看見中央把話說得更白,要求更明確。接下來的第三份《施政報告》會否為香港制定全面而且深入的改革,有系統、整體而且協同地破除利益固化藩籬,塑造更加高水平的市場經濟,把有為政府同高效市場更好結合起來,將反映特區政府學習和落實了多少三中全會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