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打工仔只能望天打卦?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勞工處宣布推出工作暑熱警告機制,縱或與天文台的酷熱天氣警告有重覆之感,卻無可否認有其需要。酷熱天氣警告只提醒市民小心中暑,工作暑熱警告則分黃紅黑三級,在紅色和黑色警告下,《預防工作時中暑指引》分別建議極重勞動和重勞動工作停工,避免因工中暑。

《指引》既為指引,自然非一刀法強制要求。正如勞工處指出,「各行各業不同職位的工作環境和需要不盡相同」,在暑熱情況下的工作和休息安排,要由僱主及僱員共同協商。這跟暴雨及颱風的工作安排相近,勞工處只建議黑色暴雨、八號或以上風球期間容許僱員不用往返公司,實際安排視乎僱主和僱員協商。

勞工處發出《預防工作時中暑指引》,要求僱員安排適當的工作和休息時段,以減低僱員在酷熱環境下中暑的風險。(勞工處)

協商是政府的期望,僱主制定、僱員遵從在現實中才是常態。萬一惡劣天氣下工作出事,跟其他工業意外一樣,勞工處可依照《職業安全及健康條例》第六條,指控僱主沒有「在合理地切實可行範圍內,確保其所有在工作中的僱員的安全及健康」。惟事後追究往往於事無補,事前加強保障勞工權益,才是政府更重要的責任。

2023年5月8日,勞工處副處長馮浩賢(中)聯同天文台高級科學主任楊漢賢(左一)和職安局總經理黃慧莊(左二)介紹工作暑熱警告,警告信息將同時透過政府新聞公報及天文台網頁發布。(政府新聞處)

勞工保障立法為主 共識為名政府消極

在法國反對延遲退休、美國荷里活業界罷工的近日,香港連「五一」遊行亦不復見。我們的勞工力量之弱,應該足以叫馬克龍羨慕。香港工會力量不大,亦沒有集體談判權,向來側重以立法方式給予勞工最低保障。但政府又以重視共識為由,藉着勞顧會、最低工資委員會的勞資雙方僵持不下,甚至加上立法會的所謂「阻撓」,並未積極保障勞工權益。結果,勞工假「平權」要花八年,取消強積金「對沖」拖到明年才生效,而且政府還會提供補貼長達25年。

面對立法會、區議會,政府官員強調要行政主導。但社會看到的要不是官僚主導,就是市場主導。而所謂的市場主導,實際上往往是資本主導。按着香港主流的經濟學說法,市場的無形之手自然會調節需求,打工仔隨時可以另謀高就,商家因而要提高待遇來挽留人才。但現實卻是僱主不介意另聘人手,勞方沒有多少討價還價的空間。

這不一定是商家壓榨,有時候更是結構問題。試想像一個夕陽行業,企業已經在虧蝕邊緣,僱主如果出不起多少薪酬,或者只給予法定最少的每星期一個休息日,可能也無可厚非。打工仔寧願每周工作五十小時,總好過飯碗不保。在香港,行業青黃不接、中小企難與內地或海外企業競爭、商舖不堪租金壓力等新聞屢見不鮮,還未算上自動化和人工智能正在帶來的新一輪衝擊。在這樣的經濟環境下,政府能夠期望市場保障多少勞工權益呢?

政務司司長陳國基11月8日首次主持人力資源規劃委員會會議,當然委員包括商經局、教育局、勞福局等八名局長、政府經濟顧問等。(政府新聞處)

AI時代工作洗牌 帶領轉型還待政府

在政策層面,勞工福祉跟商業經濟是分不開的。勞方與資方的利益並不在對立面,而是一榮俱榮。經濟愈蓬勃,生意愈好,打工仔愈有條件分享成果;打工仔愈被剝削,愈是朝不保夕,生意市道也無法好起來。

在政府的組織架構中,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和商經局局長、教育局局長等同樣參與人力資源規劃委員會,在政務司司長的領導下規劃經濟發展所需要的人才培訓。雖然勞工及福利局即將開展新一輪人力資源推算,但除了所謂的「搶人才」及輸入外勞之外,我們卻看不見政府有什麼策略部署,幫助企業及勞工轉型升級,以趕上人工智能年代的競爭。

現在已經不只是收銀、下單等工作可以由電腦取代,就連簡單的程式編寫、影視製作、金融分析也可以由人工智能處理。在未來五至十年我們需要怎樣的人才和能力,能夠提供什麼就業機會,不可能再像以往般等待市場主導,政府只安於提供最低水平的勞工保障。就跟發展新界、解決房屋問題一樣,這是香港亟需的一場大改革,涉及勞福、商經、創科及工業、教育等多個範疇,特首李家超的時間其實不多。總不能五年任期過後,他除了提高三兩元最低工資之外,就沒有多少成績能夠自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