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院舍外勞說明了不能只靠搶人才
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於星期二(12月13日)通過「院舍輸入護理員特別計劃」,試圖透過精簡程序、彈性方式輸入更多護理員勞工,以解決院舍業界人手嚴重短缺的問題。有關計劃預計在明年第二季展開,將會額外輸入約3, 000名護理員,並且容許私營院舍及自負盈虧院舍以1:1、2:1比例聘用全職本地僱員和輸入護理員。
行政長官李家超早前在《施政報告》裏就說過「會在保障本地工人優先就業的前提下……適度容許輸入安老院及殘疾人士院舍護理員、放寬輸入護理員的比例和精簡申請審批程序」,上述計劃正是希望落實此一承諾。作為對為護理員權益的保障,它會同時要求院舍本地招聘員工薪金不能低於聘請的輸入護理員,而輸入護理員的薪金亦不得低於全港護理員每月工資中位數。
勞工及福利局發言人表示業界未來三年額外需要約4,500名護理員,因此認為特配額全數獲批以後仍有最少1,500個空缺可由本地求職者填補,甚至特別補充說:「如果計及行業擴充和現職護理員自然流失等因素,本地求職者的就業空缺會更多」,可是這段話背後正正揭示港府處理相關問題的態度,居然是放任本地「自然流失等因素」不管,像其他行業一樣去別處「搶人才」即可。
單一行業新瓶舊酒
《僱員再培訓條例》第14(3)條規定:「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可不時為配合本條的執行而批准某項計劃……僱主可按照輸入僱員計劃,向入境事務處處長提出申請,以取得許可,僱用入境事務處處長發給簽證准許在香港受僱的外來僱員」。港府早於回歸前就據此設立了「補充勞工計劃」,容許任何行業僱主輸入技術員級別或以下勞工,並且沒有特別設置任何配額限制。
過去五年「補充勞工計劃」下申請輸入勞工人數每年平均約為4,700人,而獲批數目輸入者則有每年3,100人左右,逾半屬於本身包括了護理業界的「社區、社會及個人服務業」。至於年初疫情緊張之初,勞工處也曾經宣布放寬護理業界通過「補充勞工計劃」輸入護理員的部分規定,像省卻先行本地招聘步驟、彈性批准輸入人數、暫緩諮詢勞工顧問委員會等。
今次的「院舍輸入護理員特別計劃」,在外勞薪酬標準、再培訓徵款、標準僱傭合約等細節上,其實都跟「補充勞工計劃」一致,故此嚴格來說只是另立名目、設置一個專班跟進護理業界申請,又或者是年初放寬規定的常規化而已。此類專責小組對於鼓勵或加快處理個別業界的申請固然不無助益,然而本質上仍舊不外乎新瓶舊酒:一發現有什麼人手不足就想向外用錢索求。
全面政策不可或缺
政府不久前才強調在金融、創科等方面要「搶人才」,可是醫療、護理以至其他行業又都需要輸入外勞。將愈來愈多資源投放在引進外勞,終究只是將問題暫作拖延的一時之策。假若成因真是本地人才供應不足,根治之法理應是集中投資於本地人員培訓或再培訓;如果原因是業界人力流失、工作壓力龐大或者欠缺入行誘因,那就需要思考怎麼改善這些弊病。
對比之下,國家於2019年發出《關於推進養老服務發展的意見》,內容涵蓋了養老服務的深化放管服改革、拓展投融資、擴大就業創業、擴大消費、促進基礎建設等多方面。到今年2月發布《「十四五」國家老齡事業和養老服務體系規劃》,訂下2025年養老服務床位達900萬張、機構護理型床位佔比達55%等指標。一系列相關的文件,從來不會看到深入討論什麼引進外地人員。
香港老年人口問題明明要比內地更為嚴重,但在設計養老服務政策措施方面卻又不如國家全面,始終欠缺宏觀思維以外硬性工作指標,而且總是先想透過引入外勞就能解決相關問題。唯有正面處理本地業界工作環境惡劣、員工待遇低下、樂齡科技落後一類弊病,長此下去才有望能建成一個「老有所養」的社會,履行國家主席習近平讓「年紀大了得到的照顧更好一些」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