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減不減辣 先問所為何事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有人要求樓市「減辣」,有人爭取防疫放寬,亦有人兩者皆望。就前者而言,行會召集人葉劉淑儀8月表示政府可以考慮放寬印花稅後,政商界要求「撤辣」呼聲不絕於耳,聲稱這對吸引人才至關重要。隨着樓價回落,一些人更借勢而為,要求政府全面放寬各種印花稅以提振樓市。

無可否認,美國聯儲局「收水」加上香港環境改變,非本地資金來港炒樓的誘因大減。此時若然放寬買家印花稅,反而可便利非本地人置業自住,並作為吸引人才的方法之一。然而,香港進一步放寬防疫政策在即,加上美聯儲或在明年加息見頂,屆時會否再有資金湧入,令本港樓市過熱,李家超當局亦不可不察。

低稅非唯一選擇 撤辣樓價未必平

社會上有一種說法認為香港作為國際都會,必須讓資金自由進入,樓價高昂也是必然結果。但以倫敦為例,外地人買樓也要繳交額外印花稅,更遑論英國的大學向外地生收取較高昂的學費,也完全無損其作為國際學術中心的地位。相反,難道英屬維京群島或者百慕達就是國際金融中心?與其只靠低稅,香港要做的其實是經濟轉型、產業升級。只要多幾間如騰訊、Google等大企業落戶香港,人才和資金自然也會跟隨而來。

人才是否來香港,當然也看居住成本。但若以為低稅就是低居住成本,那就是說得太過簡單。買家印花稅、額外印花稅和雙倍印花稅的推出背景是香港樓市過熱,出現大量投機買賣,令樓價急劇上升。措施若能壓抑或減慢樓價升幅,其實也是在調控居住成本,用「撤辣吸引人才」的邏輯來說,效果恰恰相同。以1000萬物業為例,單是加上買家印花稅和雙倍印花稅,要價就是1300萬,但若然完全「撤辣」、樓市再次過熱,1000萬的單位被炒起兩三成,置業成本隨時更加昂貴。

故此,「撤辣」和吸引人才並不能簡單地等同起來。額外印花稅能打擊投機炒賣,雙倍印花稅有助單位以置業自住優先,不論對於幫助市民置業抑或控制居住成本而言,兩者都有維持的需要。與此同時,香港若要吸引人才落戶,更需要的是高端產業、就業機會、經濟機遇,那是產業政策的範疇,無法由調整印花稅代勞。

目前除了抵港之外,入境人士在第二天、第四天及第六天亦要接受核酸檢測,立法會議員田北辰認為過嚴及不便。(資料圖片)

過時政策可檢討 棄守或適得其反

同樣道理,整個社會也期望百份百恢復國際往來,但這絕不等如只管撤銷防疫措施。對於後者,我們必須檢視政策的原意及作用。以限聚令為例,推出之時為2020年3月,當天香港錄得56宗確診個案已是破紀錄。當時的防疫目標是防止輸入個案造成群組傳播,限制四人或以上的聚集在當時而言有其需要。但如今隨着新冠病毒變種、本港已接種疫苗或曾確診人數佔大多數,防重症屏障已然建立,當初的四人限聚是否仍要維持,自然值得檢討。

至於安心出行,2020年11月推出之時尚未有疫苗通行證。如今後者已經廣泛應用,當相關處所有感染個案發生時,追蹤辦可以通過疫苗通行證的掃瞄紀錄,追蹤密切接觸者。同樣的,它的存留與否也應按着實際需要作檢討。

政府專家顧問劉宇隆在9月確診後表示,快速測試初時未必準確,會有假陰性結果,他自己做了三次快測才出現陽性結果。(資料圖片/李澤彤攝)

即使當局考慮取消兩者,我們也必須記得目標是在疫情可控的情況下便利社會復常。相反,若然完全放棄防疫,連必要的檢測也以「不便」為由而取消,一旦疫情再次失控、大爆發,最終只會是適得其反,令社會和經濟活動再次受阻。從這角度看,樓市和防疫是否「撤辣」的道理其實相同。前者的宗旨是控制居住成本,是否放寬印花稅得視乎能否達到此政策目標;後者的宗旨是令社會環境復常,防疫措施的去留得視乎能否令疫情長期可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