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已經到來,「0+0」還會遠嗎?
「0+3」上星期一(9月26日)起實施,本港一周錄得輸入個案1652宗,機場抵港人次39283,即佔比4.21%。數字比起醫務衛生局局長盧寵茂推算的3%略為高,但本港整體疫情仍處於下行軌道。「0+3」實施一星期總共新增26026宗感染個案,按周下跌27%。
政府放寬至「0+3」,有人批評「黃碼」限制抵港人士外出用膳,不足以吸引旅客訪港。但在過去一周,外地旅客入境人次為3737,按周增加44%,與此前三周平均值比較亦上升35%,效果難以否定。當然,與新冠疫情前、2019年平均每星期的23萬相比,不足4千的數字仍然微不足道,這亦是為什麼希望政府早日放寬至「0+0」的呼聲甚高。
本地疫情緩和的兩個意義
要進一步放寬入境限制,不能只看經濟需要,還得平衡防疫效果。尤其是輸入個案佔比可能較原本估計為高,值得當局謹慎而為。可幸的是,另外兩組關鍵數字能給予樂觀理由。首先是本地感染個案下跌,「0+3」實施一周的本地個案總數為24374宗,按周減少3成。這說明輸入個案未至於造成本地疫情惡化,亦代表本港醫療體系有更大的能力應付輸入個案。
後者見於第二組關鍵數字:截至周日(10月2日)晚留醫人數1700人,危殆及嚴重患者59名,兩者按周分別減少17%及3成。盧寵茂曾經指出,醫療系統若能復常,政府會考慮進一步放寬。那麼未來留醫人數、重症人數等若能持續回落,香港大有可能實施「0+0」。坊間盛傳特首李家超或於10月19日發表《施政報告》時公布決定,這個推論不無道理,因屆時已有至少三星期的數據可作參考。
最小社會成本 最大防控成效
在逐步開放的過程中,社會各界的「叫價」也愈來愈多。除了放寬至「0+0」之外,也有人要求取消或放寬限聚令、安心出行、快速測試取代核酸檢測等。各界有各種訴求無可厚非,惟公共決策不能只看誰人聲大,必須以科學為本,平衡需要。用內地政府的指導原則而言,就是以最小的社會成本獲取最大的防控成效。當初推出限聚令、安心出行的原意是防止群組傳播、追蹤個案傳播鏈,而目前的防疫形勢已有所不同,措施是否有調整空間?但論到快速測試,其準確度明顯不及核酸檢測,後者的要求是否值得保留?類似問題不一而足,當局必須以充份數據說明。
再者,香港一天未能與內地通關,一天也不能稱之為復常。香港總商會總裁梁兆基亦指出,未能與內地完全通關便難以回復以往的營商條件。而考慮到內地的已感染率及第三針接種率皆低香港一截,即使如一些人所猜測或在「二十大」後放寬,只怕仍然會維持相當高的防疫標準。故此,香港不論為本地疫情抑或為與內地通關,也無條件放棄防疫,亦即俗稱的「躺平」。減低防疫的社會成本,絕不是放棄防控,兩者不能混為一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