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是如何成功爭取
由傳出「0+7」到特首李家超周五(23日)公布「0+3」,社會既是關注和期待,亦不無驚喜。但這不是一篇政情內幕文章,分析政府如何考慮「0+7」變了最後公布「0+3」,而是要指出「0+3」能夠成事的條件基礎,繼而探討將來走向「0+0」的路徑。
近日社會積極呼籲政府放寬入境檢疫措施,商界的聲音尤其強烈,甚至要求「0+0」,有人更謂應由經濟官員來決定。然而公共政策事關重大,後果要由全個社會承受,在沒有足夠基礎下胡亂叫價,不能算是負責任。經濟和防疫需要向來都是一個平衡問題,亦即如何在穩經濟的同時不礙疫情防控,或如何在防控疫情的同時不礙經濟活動。
疫苗接種換取承受能力
正如我們日前的分析指出,香港的醫療體系已通過了這一輪疫情的壓力測試,而輸入個案佔比和數目有限,因此當局大有條件放寬入境檢疫要求。在政府周五的記者會上,醫務衛生局局長盧寵茂更加明確地指出,由於本港疫苗接種率的顯著改善,第三針由今年初的不足10%大幅度提升到77%,因此7月至9月的這一輪疫情「一直受控」,並較原本預期的情況為好,高見約1萬宗後便逐漸回落。目前公立醫院病床情況改善,非緊急服務正恢復至八成以上,成就了入境檢疫放寬至「0+3」的決定。
換言之,「0+3」的成功爭取並不是靠大聲、靠叫價,而是疫苗接種率的提升,也是公營醫療體系的負荷能力足夠。一直以來不乏聲音批評政府「谷針」,但他們現在理應明白,正是「谷針」才能幫助香港聯通世界、走向復常。目前一老(80歲以上)一幼(11歲以下)的三針接種率分別只得五成多及兩成,香港若要進一步開放,疫苗屏障必須加強。而那些濫發「免針紙」的醫生,更正正是在阻礙社會建立防重症屏障、拖慢復常,必須依法打擊。
至於提高公立醫院的承擔能力,其實也有賴私家醫院接收轉介病人。但須記得的是,轉介情況乃在盧寵茂公開批評之後才得到改善。故此香港若要進一步開放,爭取早日實現「0+0」,如何加強公立醫院能力、調動私立醫院資源,亦應為各界重點。
0.6%隱形患者的風險可控
要走向「0+0」,我們必須看科學數字。根據盧寵茂的估計,每1000個機場抵港人士中約30人為新冠患者,其中24人(即八成)可在抵港檢測及三天「黃碼」期內找出,繼而截斷病毒流入社會;三天後雖然「黃碼」轉「藍碼」,但由於抵港人士仍須在第四及第六日進行核酸核測,因此可找到餘下6名患者。
若然實施「0+3」後機場抵港人數增加兩至三倍,那大約會是每天1.5萬至2萬人。以上述比例計算,亦即90至120名隱形患者會在四天「藍碼」期間在社區活動,風險可控。若然香港一老一幼的疫苗接種率提高,而外圍疫情又持續降溫,令入境人數中的患者比例再次減低,香港屆時自然有條件「0+0」,承受個案流入社區的風險。
日本和台灣將分別在10月11日和13日對外開關,而且入境後可在餐廳用膳,某程度上比香港更為開放。不論是方便市民外遊,抑或吸引海外旅客,朝向「0+0」必然是社會整體的目標。做好內防擴散、建立一老一幼的防重症屏障、提高醫療體系能力等是各界當下應該共同努力的方向。
「0+3」何時實施?
9月26日早上6時起。
「0+3」安排是怎樣?
海外或台灣抵港人士不用再接受酒店檢疫,只須在抵港首三天接受「黃碼」的出行限制,包括不能進入食肆、酒吧等場所,並在抵港首七天內定期進行核酸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