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其實不難
香港田徑總會上周五(9月16日)宣布,取消原定11月舉辦的渣打香港馬拉松。翌日,原定明年在港舉辦的世界龍舟錦標賽,亦以旅客檢疫安排嚴格為由,將改由泰國舉辦。另外有報章指,郵輪公司皇家加勒比遊輪亦放棄在香港重新推出公海遊計劃。接二連三的不利消息傳出,社會對於放寬防疫措施的訴求有增無減,當中以「0+7」最為強烈。
政府在8月8日已將來港酒店檢疫日數由7日改為「3+4」,即3日酒店檢疫及4日醫學監察,顯著減少檢疫成本。但入境數字反映了「3+4」的吸引力有限。8月8日至14日的機場抵港人次約為3.8萬,兩星期後雖然曾增加至4.3萬,但其後已回落至不足4萬。若然入境檢疫能改為「0+7」,抵港人士完全不用租住酒店,不但外地人士將更樂於訪港,本地市民相信亦會踴躍外遊,尤其是日本政府很可能會在短期內放寬自由行。
未大幅收緊應對今輪疫情
當局明顯亦有放寬的打算,醫務衛生局局長盧寵茂日前便表示正積極考慮。然而,不少人仍然抱怨政府的放寬步伐過慢,商界的怨氣尤其大,有所謂「內循環只會內出血」的說法。毫無疑問,政策必須平衡防疫和經濟需要。而盧寵茂既然主管醫務政策,自然須考慮公立醫院的承受能力,甚至是對內地輸出疫情的風險等。從這角度看,他的審慎態度應該值得社會理解。
事實上,現屆政府上任以來,本港疫情一直升溫。盧寵茂在7月曾推算9月上旬至中旬的每日入院人數將逾1400人,要調動超過5千張醫院病床。8月起個案增幅的確顯著增加,9月8日更曾錄得單日1.1萬宗確診個案。但即使如此,政府在此期間只要求8人或以上宴會須有快速檢測陰性證明,以及下調疫苗通行證適用年齡,此外並無其他收緊措施。從這一點來看,政府對經濟活動和社會需要的平衡,已經值得肯定。
而在沒有大幅收緊防疫措施的情況下,最近一個多星期疫情反覆回落,周一(9月19日)公布的新增個案進一步降至約6千宗水平,住院人數亦稍為減至2647人。即使未能說完全受控,但對醫療體系的負擔或許已過了頂峰,某程度上香港算是過了這次的壓力測試。袁國勇等四名港大專家便認為,本港社區基本已建立防重症屏障,現時應考慮變陣,讓市民於冬季來臨前有足夠的混合免疫力。
輸入個案的壓力料可承受
集中在入境政策來看,「3+4」實施一個多月以來,輸入個案不但沒有增加,而且佔香港個案總數的比率下跌至不足2%。當然,佔比下跌與本地感染個案的數字增加有關,不代表風險全然可忽略。但另一個事實是外圍疫情同步在回落,每星期全球個案總數由8月8日至14日的586萬宗下跌至上星期的249萬。故此即使政府採取「0+7」,每周抵港人數增加至10萬以上,若以佔比低於4%甚至3%來推算,輸入個案的數目應該仍為香港所能承受。
要減少抵港人數中的新冠患者,維持登機前的核酸檢測要求當然是一個做法。但考慮到不少人認為在外地進行核酸檢測並不容易,當局可考慮以快速抗原測試作為替代。至於抵港後的檢測和醫學監察條件,較密的規定必然有助減少隱性傳播,對防範社區爆發有一定作用。換言之即使放寬「0+7」,當局仍有不同方法可防控疫情。
其實政府既已打算11月舉行國際投資峰會及七人欖球賽,其對外開放的路線是肯定的,只是目前未有最新公布,外界才多顧慮。田總逕自取消渣馬,便是對當局的一記提醒:官員若能及早給出路線圖,交代一籃子考慮因素,諸如輸入個案數字及佔比、重症數目、接種疫苗比率等,社會才不會無所適從。而社會各界既然一再呼籲開放、復常,便更應該鼓勵親友接種疫苗,尤其是比例仍然偏低的老幼兩端,好讓對外通關、疫情回升的時候有更充足的免疫能力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