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未平 北京又起
近來中國內地疫情有持續擴散的傾向。上個月除了多地有小規劃爆發外,上海更因大規模感染而要全面封城。上海疫情尚未受控,北京周一(25日)又因陸續幾日出現幾十宗本土感染而須局部封控。
內地至今仍然採取「動態清零」的政策方向,故此各大城市最近為了控制疫情亦展開封城。但同時,愈來愈多聲音開始探討是否應該改變當下的防疫政策方向,一方面是因為「動搖清零」在科學上是否繼續可行開始成為疑問,另一方面不斷的封鎖亦對內地經濟做成沉重壓力。
內地防疫的兩難困局
以現階段情況看來,是否繼續執行「動態清零」政策、堅持對病毒嚴防嚴控對內地而言是個兩難的問題。從支持「動態清零」的角度而言,中國現時尚未準備好開放,倘現在勉強為之,代價將非常巨大。中國有14億人口,即使最新研究指Omicron變種的死亡率只有0.7%,也可能造成至少一千萬人死亡。香港第五波疫情已多達9千人死亡,足以證明病毒威力驚人。而且,內地的平均醫療資源客觀而言比香港還要少,加上地域廣大,醫療資源分配極不平均,一旦病毒全面傳播的話,將使落後地區面臨很大的生命和健康風險。
但從支持開放角度而言,近期的疫情反映了Omicron變種的傳播力明顯比過往的變種要高,今年並未能如去年對付Delta變種一般快速地壓制疫情爆發,結果致多城需要封鎖防控,快的像深圳也要一周,慢更可能達一個月之久,例如上海封城至今已近一個月卻仍未完全解封。更重要的是,這樣的嚴格防控似乎還未能完全搗截所有傳擂鏈。隨着封控的範圍和時間的增長,相應的經濟代價也在攀升,例如上海封城已令多條產業鏈中斷,一些著名新能源車企更要停產。
無疑,當下內地無論是選擇堅持一直以來的「動態清零」政策,又或是馬上開放,都對整體社會有很大的代價,可謂「前門是獅,後門是虎」。
新局面要有新思維
這種兩難困境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在現成的選擇中只有兩個較極端的方法,要麼用不管如何總之先從嚴管控,要麼就是完全躺平式的開放。要突破這種困境,內地政策決定者便須突破現有的框架,令自己無須在「動態清零」與開放之間二擇其一,又或是在保性命與保經濟之間作出艱難決定。
「沒有一本天書可以讀到老」,如果面對新的變種病毒,過去的防控方式出現明顯問題,便要跳出原有的框架去思考問題。正如在疫情爆發之初,中國式防疫本身也並非國際公共衛生界認為可行的方法,中國也是憑着無比的勇氣和果斷的決策而成功突破種種困難。
追求兩全其美是知易行難,執政者更應時刻準備及思考更多。如果不多加思考和研究,認定必須從「清零」與「開放」兩個方法中二擇其一,某程度也是一種思考上的「躺平」。與內地一樣,香港的疫情亦隨時有復發的機會。正如我們反對「躺平」任由疫情傳播一樣,我們也期望官員們能發揮治理能力大膽創新,而非只是消極地固守於既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