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香港人不用「懷念」林鄭月娥
特首選舉提名期第二日,未見有份量的人物宣布參選,只見特首林鄭月娥宣布不競逐連任——「本人將不會參加第六屆行政長官選舉。換句話說,我將於今年6月30日完成行政長官的五年任期,並將正式結束我長達42年的政府服務生涯。我不尋求連任的意願其實早於去年即2021年年初已向中央表達,得到中央理解和尊重。」
五年任期內,林鄭月娥誠然如她所言,面對反修例風波、社會騷亂、新冠疫情衝擊等挑戰,但她應對的表現也有目共睹地不理想。修例工作粗暴,未能有效處理社會訴求,對於撤回修例與否也舉棋不定。第五波疫情不但沒有果斷推行全民檢測,甚至反要求議員反思,對自己不認同的政策建議耿耿於懷,予人剛愎自用之感。特首雖有「好打得」之名,不過未見得為瑟縮劏房的一百萬小市民而「打」、為拿着微薄薪水而勞碌度日的打工仔而「打」,也沒有為輪候不到院舍照顧服務的華髮老人而「打」。
特首換人不代表必然善治
隨着林鄭月娥以家庭為原因,決定不爭取連任特首,一些對這屆政府工作不滿的市民或許可以卸下焦慮,期望新一屆政府可以帶領香港翻新一頁。早前政圈流傳「ABC」的說法,意指下屆特首只能接受是林鄭以外的人選,這種思維無疑消極、被動。香港要走出困難,絕不只是換個領袖那麼簡單,關鍵在於下一屆政府是否明白香港的深層次問題所在,懂得對症下藥地展開改革。
香港回歸將近廿五年,經歷四任特首。相信不少人也記得第一任特首董建華曾落得不友善的外號「老懵董」,第二任特首曾蔭權被戲稱為「貪曾」,至於梁振英任內更是造成社會撕裂,但還是有一些市民在後來說,原來這三位特首已經不錯。這個說法當然帶有諷刺,但語出之因還是因為他們對後來的特首更加不滿意,所以才會對以前曾經罵過的特首「懷念」起來。
亦因為此,當林鄭月娥不再連任而外界又盛傳政務司司長李家超將會宣布參選的時候,有輿論便開始說,將來可能會「懷念」林鄭月娥這任特首,尤其他曾被林鄭形容對扶貧、青年、少數族裔「比較少涉獵」。這種質疑不論是否有充份的理據基礎,也切切實實反映了市民對於來屆政府的信心不大,甚至對於香港未來的憂慮。不論何人參選以至當選特首,除了要取得選舉委員會多數的選票之外,也必須面對市民的情緒,回應社會的需要。
口號或執法都不及治理變革
香港已經飽歷了幾年的撕裂,若由佔領運動算起,更加已是八年,「是時候改變了」。社會需要真正的復和,便需要放下政治鬥爭,改革經濟結構,讓更多的市民能夠感受到生活的改善。亦正如政府早前公布的《財政預算案》所言,高質量而且具包容性的經濟增長「可創造條件和提供資源解決如房屋、貧窮等深層次問題」,所有市民也能分享的發展成果,更是社會和諧的基礎。這些都不是簡單的政治口號或者嚴厲的執法工作便能做到,而是考驗政治精英有沒有改革意識,直面香港所需要的治理變革。
我們早前在「01周報社論」說,2022年應該是香港總結「一國兩制」25年經驗的時刻,是重整旗鼓、展開下半場的分水嶺,必須要讓此時此刻已心如止水的香港人對未來重新期待。來屆政府不論由誰來領導,都不能再令市民「懷念」以前的特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