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過防疫窗口期 施政不能欠遠見
香港疫情嚴峻,繼周三(9日)錄得超過千宗確診後,周四再新增986宗新冠病毒確診及初步陽性800宗。疫情尚未見頂,未來可以預期將有更多感染。
本輪疫情於年初突然殺到並快速擴散,有部分原因是很多人已將Omicron變種定義為「流感般的病」,再加上兩年來的抗疫疲勞,因而失去了以往的警戒心。但另一方面,在這波爆發之前,香港自去年5月、6月至年底間約半年處於相對穩定的疫情窗口期,政府本可以利用這段珍貴的時間為下一輪疫情做好準備,惟似乎因為疫情較樂觀便「好了瘡疤忘了痛」般的放鬆下來,直到今年年初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而採取更嚴厲的防疫措施。
沒有把握疫情窗口期
去年初Delta變種病毒爆發,至6月初時疫情已經平息下來,平均每日確診數都在10宗以下,10月間更連續多日本地清零。但當時全球疫情尚未平息,即使尚未正式發現Omicron變種,但已知道病毒變種速度甚快,有充分證據表明大流行有可能在香港捲土重來。在去年6月至年底這段抗疫窗口期,其實有很多準備工夫政府可以提早實施,不用等待近來大爆發才「臨急抱佛腳」。
其中最明顯的例子便是積極提高疫苗接種率。多項科學證據表明,不論是為了減輕重症及死亡率,或是為了人類最終能安全地「與病毒共存」,都需要所有人合作接種疫苗。然而去年年中之後,政府在推廣疫苗方面似乎放軟了手腳。6月時推出的疫苗氣泡只限於C、D類食肆及娛樂場所等,對「谷針」沒有太多作用。本地疫苗接種率在去年9月突破五成後便幾乎停滯,足以反映政策力度不足。
或許有人會認為,有市民不太願意打針,並非全為政府之錯。但上月底政府因疫情爆發而預告將擴大疫苗氣泡至所有食肆後,便有不少原本遲疑的市民下定決心接種疫苗,而預約接種疫苗的人數也創下近幾個月新高。這足見政府並非沒有方法去提高市民接種疫苗的意欲,只是可能抱僥倖心態而未下定決心。當下疫情已經爆發,接種疫苗的人數卻不斷提高,市民在輪候時感染風險絕對比去年窗口期時高。既然如此,為何不更早推出「谷針」措施?
各方面的施政也要有遠見
除了疫苗接種之外,政府還有很多東西可以準備,包括安排更多的隔離地區。像深圳去年中便建成了大規模的隔離地區。而在去年11月發現Omicron變種的高傳染性,政府便應該檢視外防輸入的嚴謹程度。但政府卻未有如此做,才引致了國泰免檢人員的漏洞。政府抗疫政策某程度上予人得過且過、交差應付的感覺,好像不到最後關頭也不知道要做事一樣。
防疫以外,善治的政府施政要有前瞻性,為未來可能發生的事做好準備,而非每每等事情迫在眉捷才知道亡羊補牢。惟在各項施政上,政府也不時犯着類似的毛病。香港多年來陷入深層次結構矛盾,急須解決,但當局沒有積極回應樓價過高、產業失衡以致中層職位流失、貧窮懸殊等具體問題,一直要到矛盾深化至引發了2019年的反修例運動,官員才終於醒悟問題嚴重。如果政府繼續採取這種心態治港,那恐怕很難做好治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