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斥資支援基層家庭 美式資本主義必須拐彎
美國總統拜登執政踏入第100日,並在當地周三(28日)晚首度到國會發表聯席會議演說,公布「美國家庭計劃」和「美國就業計劃」兩項改革大計。雖然共和黨已明言難以接受上調富人稅和企業稅來填補新增的政府開支,但疫下貧富懸殊愈見嚴重,華府欲借稅收扶助基層,不單有其社會穩定之用,同時亦符合政府推動分配正義的天職。
拜登周三首次到國會發表聯席會議演說,講述百日新政的進度和未來動向,並藉此宣傳總額分別達1.8萬億和2.3萬億美元的「美國家庭計劃」和「美國就業計劃」,作為未來社會安全網和經濟發展的改革藍圖。「美國家庭計劃」有三大範圍,包括增加至少四年免費教育、向兒童和家庭提供有薪家庭假等支持,以及延長兒童稅收抵免,而「美國就業計劃」則是着力投資國內陳舊的基建,並期望可在數年內增加數百萬個就業機會,以紓緩疫情下的經濟衝擊。
萬億改革助基層
家庭本來理應是為了天倫之樂,但現實中因為種種經濟及社會問題,反而成了許多人的生活負擔和壓力來源。由育兒、學費以至照顧家中有需要成員等。而且家庭的社經背景更往往成為了一個人在社會上發展的先決條件。在疫情後美國社會問題暴露無遺,拜登如今提出投資支援家庭,相信有助令社會走向更公平合理。
兩項鴻圖大計均涉及鉅額開支,故拜登同時提出稅改作為融資方案。拜登表示未來不會對年收入低於40萬美元的國民提高稅率,反而更辯稱「現時該讓美國公司和最富有的1%美國人開始繳納公平的稅額」。拜登提出要將個人收息稅的最高邊際稅率上調至39.6%,以及將投資收入逾100萬美元的所得稅提高至39.6%。與此同時,華府早前亦打算將企業利得稅將由21%增至28%,用以投放至各項基建工程。雖說新稅率名副其實是向富人動刀,但拜登亦強調自己「我不想懲罰任何人。但是我不會對國家的中產階級增加額外的稅收負擔,因為他們已經付了足夠的錢」,並反批前朝特朗普政府2017年的2萬億減稅措施,是「美國公司和最高層人士的巨大收穫」。
富人稅可緩解貧富差距
在經濟寒冬時,基層民眾承受的經濟損傷往往與富人不成比例。一如「世界經濟論壇」去年指出,全球增長驟降時,國家之間和內部的不平等現象亦正在加劇,而由於基層、藍領工人受其工作性質所限,難以可像白領階層在家工作,反而更在封城下被迫停工;其次則是疫情和封城使服務業、旅遊業等行業停擺,但這些行業往往是基層餬口的職位。德勤會計師事務所去年的報告亦指,由於黑人和拉美裔美國人大多都從事低薪職業,因而在經濟衰退期須承受更大的經濟損失,故美國的收入差距亦可能會隨之擴大。可見拜登的新政不單為了撥亂反正前朝的親商立場,也是針對新情勢的必要之舉。
拜登的大計定會惹來親商的共和黨反對,甚至抹黑成「劫富濟貧」云云,但問題是富者之富是否來得合理?貧者之貧是否不公義的結果?疫下各國央行紛陳推出貨幣政策穩住經濟,此舉雖然勉強令經濟避免斷崖式崩潰,但受惠的大多都是資本市場的參與者,而非「月月清」的草根階層。由貨幣政策推動的經濟增長只令金融市場的炒賣活動愈演愈烈,實際上卻擴大了貧富差距。因此拜登推動富人稅雖然是針對最富裕階層,但也是收窄貧富懸殊以至疏道民怨的必要手段。
一場世紀疫症打亂了世界經濟的規律,也將社會的潛藏問題一併暴露,即使是最推崇市場自由的美國,也要修正其放任資本主義的道路,以增強政府在二次分配的職能。反觀港府的主事官員在疫情爆發後,雖然提出了多輪成效成疑的紓困措施,但始終也不見大刀闊斧地推出長遠改革,以完善社會保障網。但世界本無一本天書讀到老的治理之道,若然港府續以小修小補、少做少錯的官僚風格行事,延宕的不止是改革時機,同時也會令民怨積累,不利管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