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放消費潛能 香港也要「需求側改革」
本月中的中共政治局會議,中央官員在探討「十四五」經濟方向時,強調「要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時注重需求側改革」。至上周五(18日)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改革」改為「管理」,強調以擴大內需市場等改善經濟質素。「需求側」的討論雖然並非第一次出現於中央的政策討論中,但以往多是作為「供給側改革」的對面被提到,這次是中央首次提出「需求側改革」的概念。作為中國未來經濟發展的新重點之一,「需求側改革」的意味深遠。
供給與需求是經濟學兩個最根本的元素,也是組成市場交易的根本。對於自由主義經濟學而言,供給與需求都是市場主導,不用政府改革。然而,中國經濟並非完全的市場主導,政府亦重視利用「有形之手」去引導市場,自然存在改革的空間。相較之下,「供給側改革」似乎比較易於理解。用貼近西方經濟學的概念去解釋,便是有系統的工業政策。「供給側改革」是「十三五」的重點之一,主要集中於改善國企不對應市場需求的低效率生產、提升產業鏈的創新性和效率、進一步開放市場等因素。
何謂「需求側改革」
「需求側改革」相較之下不單是一個新概念,在現有的經濟學框架下也比較難以想像。需求是不同人的自我選擇結集出來的一個整體,而個人有什麼要求是按其喜好能力而定,國家如何能進行「改革」呢?但從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提到「需求側改革」,卻不難發現其實有很多可以做的。會議首先一個提到的相關項目是促進就業、完善社保、優化收入分配方式,擴大中等收入群體釋放消費力。
就業是消費之本,這不用多言。保就業是每個政府也希望做到的,但「完善社保」則不然。在沒有可靠的社會安全網下,人民為了對應年老退休、生病等問題要預留現金在手。完善社會保障是在就業以外為市民提供安定預期的一個方法,市民少為退休與醫療預留資金,自然可以釋放消費力。
而「優化收入分配方式」,則反映了另外一個問題。即使人的收入不變,但錢可以如何分配使用將會大大影響到消費能力。在現代社會,影響人的大部分開支是居住成本。無論是租屋或是儲蓄供樓,如果人民要為居住付出太多收入,那能花費的錢自然少了。如果能從根本上減少居住成本等硬成本,消費潛力自然釋放。內地早期發展相當依賴房地產投資,致使房價不成比例地增長,大量資金積壓於房地產市場。內地近年一直提的「房住不炒」以及住居改革,就是要控制基本生活成本,同時讓資金能離開房地產市場流入實體經濟,釋放更大消費潛力。
香港也要「需求側改革」
內地的「需求側改革」非常值得香港參考。香港與內地的房地產市場有非常相似的地方,房價太貴、市民熱衷投資在房地產市場,這些造成了大量資金傾斜積累於房地產市場,卻不能流入實體市場。很多低下階層每月花在居住的成本已佔其收入的三份一甚至更多,實在難有更大空間作消費。另一方面,社會的貧富嚴重不均,而且社會安全網薄弱,財富集中於少數人手中,而他們的實體消費卻有限,也限制了消費潛力。
所謂「需求側改革」並非政府強迫人民消費,而是為人民造就一個易於花錢的生活環境。很多時候,並非人民不想消費,而是沒有閒錢消費。政府如果能做造一個更易於花錢的生活空間,才是刺激經濟,從根本改善問題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