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放過既得利益 廣大市民承受惡果
運輸及房屋局周三(2日)交代公營房屋建設計劃,指未來五年當局會興建10.13萬個單位,遠少於《長遠房屋策略》訂立的目標。雖說現時在「生地」興建住宅樓宇需時至少十年,但本港實非並無地可用,關鍵在於政府有否決心和魄力,不怕撼動既得利益團體。
據運房局的資料,2020/21至2024/25年度的公營房屋建設量為10.13萬個單位,其中7.05萬個為公屋、3.08萬個資助房屋。這數字不但較《長策》的首5年建屋量少近5萬個單位,政府在2025至2030年如何追趕進度更是一大疑問。
公共房屋建設量大落後,首當其衝必定是住在板間房、劏房,而又正在輪候公屋的申請者。現時公屋平均輪候時間增至5.6年,政府因此在本年《施政報告》提出為期3年的「現金津貼試行計劃」,而金額則參考今年7月生效綜緩租金津貼最高金額的一半,一人家庭為1250元、二人家庭為2200元⋯⋯如此類推。雖然政府的原意是要紓緩基層家庭的財政壓力,但資助條件之多,如已輪候公屋超過3年、沒有領取綜援等,也會令受惠人數大幅減少。另外,以4人家庭可獲3000元的資助為例,金額之少亦不足以繳納一個月的劏房租金,充其量只屬聊勝於無的措施。
作風偏袒 收地乏力
誠然當下房屋嚴重短缺是歷朝政府之誤,但本屆政府的弊病是幻想遠水能救近火,以及害怕得罪既得利益團體,才會不敢善用閒置土地資源。據2019年的《新界棕地使用及作業現況研究》統計,目前新界7,373個有營運的棕地,面積約為1,414公頃,當中更有不少是先佔用政府土地,後要求政府短期租約批出作為停車場、車輛維修場等用途,故政府不但已掌握這些土地的發展主動權,更應及早撥亂反正。一如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在「土地大辯論」後向政府提交報告指出,政府短中期可以棕地、私人新界農地儲備和私人遊樂場用地建立土地儲備,惟政府最終亦對報告充耳不聞。
政府偏坦的作風亦不只反映在棕地發展上。本年8月粉嶺高爾夫球場的地契到期,政府竟然決定讓球場續租三年,並續收每年一元當作租金。更荒謬的是,政府一方面強調建屋的技術研究進度理想,並預計該處可在2024年變成可建屋的「熟地」發展,但另一方面決意將地皮續批至2023年底。除非政府可以在收回土地後將以「火神山速度」,數月裡完成平整工程,否則項目定會一再延期,拖長基層上樓的時間。由此可見,即使當局表明全面接納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的建議,實際上還是「意見接受,態度照舊」。
儘管本港的房屋問題成因眾多,但要徹底地根治還須大增住屋用地,但政府所提的方案要麼是隔靴搔癢的財政資助,要麼是至少十年八載才修成正果的「明日大嶼」,不見有何就地取材的應變方案。諸如當局早前有意調用元朗橫洲發展17,000個公屋單位,並與鄉事人脈「摸底」磋商後,竟然將計劃範圍大幅修訂,並將大量棕地範圍剔出,自然會被大眾質疑向鄉紳退讓,置社會整體利益不顧。如政府未來仍無決心重整土地利益錯綜複雜的關係,本港的社經發展亦會隨之蹉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