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報告】疫下燃眉之急待解 長遠民生保障未見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周三(25日)發表任內第四份《施政報告》。雖然是次公布日期已因「等埋中央」而要押後一個月,但報告提出的抒困措施不但力度欠奉,更是一如既往「派糖」了事,未見涉及長遠規劃和整體保障。

在第四波疫情來襲前,本港的失業率已爬升至6.4%,其中20至24歲的年輕人失業率更突破兩成,而餐飲服務活動業和消費相關行業亦成重災區,然而是次《施政報告》未為第四波疫情做好防風準備。撇除政府將為旅遊業業界推出額外的6億元紓困措施,以及重提「防疫抗疫基金」的「創職位」措施外,報告在涉及民生福利的節章未見提出新措施,以穩住正在惡化的就業市場。商舖業主反而獲撤雙倍從價印花稅,繼早前「保就業計劃」被稱為「保僱主」外,今次可謂「保業主」。

更重要的是,政府續以「派糖」思維看待民生政策。不論是長者2元乘車優惠計劃、「公共交通費用補貼計劃」,港鐵車費八折優惠,甚或是「短期食物援助服務計劃」等,特首在《施政報告》提出的民生措施不但有其鮮有涉及增加恆常開支,而且大多都是短期的特設計劃,既不涉及因應社會變遷所須的新思維。

改善民生之法在治本

例如,港府雖然有意降低的「援助失業人士特別計劃」的門檻,以協助更多失業人士渡過經濟難關,但此舉除了有其時間性外,亦須繼續抑賴申請繁複、審批程序冗長的行政程序,更沒有回應民間要求設立失業援助金的訴求。而在減低交通費上,雖然是次政府的補貼市民可減低交通成本,但政策總有完結之日,較治本做法是從就業機會分佈着手,透過規劃新商業中心,分散現時商業活動集中的現象,甚或是政府出手回購港鐵,減低港鐵以股東利益為首要考慮的誘因。

此外,現有的長者綜緩、高齡津貼及長者生活津貼,皆是杯水車薪的福利政策,不但無法補足強積金的制度缺憾,也未能在人口老化、預期壽命延長和出生率極低的環境下,成為老有所依的退休保障。因此,即使本屆政府聲稱其建立關愛社會的努力,可見於資源的投入,但投入多寡實非等同於對照顧弱勢社群的承擔。

應使則使方為道

2020年可謂多事之秋。本港受疫情拖累,失業率突破「沙士」時候水平,港府過去半年須動用大筆公帑,紓緩各行各業的經濟陣痛。特首早前指由於已透過財政預算案和三輪「防疫抗疫基金」,推出約3,100億元的紓困措施,故這份《施政報告》不會大灑金錢,並呼籲公眾不要期望過高。然而政府因應收入減少而勒緊荷包,在太平盛世絕對合理,但本港當下處於非常時期,自然應有非常應變措施。故該問的不是花了多少資源,而是剩下多少資源可花。

雖說本港庫房在大花約3千億元後,其財政儲備降至8千億至9千億元,即相當於「沙士」後的水平,但數字不但仍相當於14至15個月的政府開支,更比不少歐美國家來得穩建,故港府長年已來的問題不是缺錢,而是不懂得應使則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