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特首找數】還我理財哲學 善用公帑惠民
林鄭月娥當年在競選新政綱裏高調提出「理財新哲學」,聲稱要以具「前瞻性」及「策略性」的理財方針把「取諸社會」的財政盈餘「用諸社會」,具體而言包括了四方面:一是「把握機遇,投資未來」,二是「及時投放資源,防患於未然」,三是「有效運用財務措施,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四是「落實稅務新方向,提升競爭力」。這套理念在她任內幾份《施政報告》及《財政預算案》不時出現,可惜港府實際表現看來並未做到此點。
林鄭月娥雖在回歸前後有擔任過幾年庫務職位,對於政府財政預算結構應有一定認知,可是具備這種經驗卻不代表她就真正懂得經濟。正如不少評論所指出的,「理財新哲學」的內容本身沒有多少新意,談不上是什麼「哲學」,甚至只屬於一些老生常談的普通公共理財常識。偏偏在港府走歪多年的財政方針之下,裝腔作勢、順口開河大談此等常識也能被她當成「理財新哲學」來宣傳,更糟的是她近三年表現也沒真能帶領政府實踐同一套話。
萬億儲備繼續水浸
截至本年3月為止,港府帳目在林鄭任內始終維持着萬億港元以上儲備,而且這個數字還未有計算外匯基金資產、獨立營運基金、政府名下物業等其他「隱形」儲備。另外,儘管本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導致財政開支暴增,但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早前估算來年3月香港仍能保有8,000多億元財政儲備。由此可見,本港公共財政依然處於非常穩健狀態,絕對具備充足條件進一步擴大使用公帑來回饋市民。
況且比較其他國家、地區,香港財政儲備亦處於極高的水平。根據世界銀行最新資料,2019年香港計算黃金在內的財政儲備在全球不同國家、地區裏處於第八位,不計算黃金還會升上第六位;若將財政儲備除以同年人口數字,香港高達58,789美元的人均儲備更處於全球第二位,僅次於瑞士的99,702美元。既然香港財政儲備水平一直高於各國,那在今次疫情衝擊全球經濟之下,港府理應更能放心增加運用公帑。
開支必須用得其所
另一方面,儘管港府近幾年的公共財政開支確實有所增加,金額亦由2017-18年度的約5,000億港元增至本年度預算的逾7,000億港元,然而花錢多了並不等於用得其所——按照政策組別劃分的話,港府在此期間投入衛生、基建、房屋方面的開支比例皆呈現持續下降趨勢,三者佔比分別由14%、17%和6.5%減至12.6%、10.2%和5%,然而它們剛好應該都屬於比較具「前瞻性」的範疇。
而在過去兩年,港府因應社會運動衝突以及新冠肺炎疫情推出許多短期紓困措施,當中不少更只針對個別受影響較深的行業,牽涉開支數額前後已逾千億港元之多。當然,為了協助社會渡過當下難關,我們不會否定推行這些措施有其必要,但是港府亦要認清相關做法難以持久,必須將公共資源投放在更有長期效益的事情上,這樣才是符合林鄭月娥自己當初提出的「理財新哲學」。
其實回看特區歷年財政,我們早就可以發現公共開支佔本地生產總值佔比最重的時期正是2003年「非典型肺炎」肆虐前後,而這比例接着則是慢慢下降到2008年環球金融海嘯再逐步回升,兩次香港得以恢復也跟政府願意利用財政資源投資振興經濟不無關係。現今境況正正與歷史上的頂峰與升勢時點相似,我們期望林鄭月娥能在餘下任期的《施政報告》及《財政預算案》落實她口中的「理財新哲學」,幫助香港社會再次渡過今番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