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後經濟復甦需要仔細規劃

疫後經濟復甦需要仔細規劃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總商會總裁梁兆基最近受訪時認為,「沙士」後由旅遊業帶動經濟復甦的光景不易重現,提議透過大灣區來吸納本港勞動力。梁兆基視大灣區為香港的機遇,可為這個遇上發展瓶頸的城市帶來增長動力。但一個重要問題是不能迴避的——應該怎樣做,才可真正把大灣區發展和香港市民的福祉扣連起來?

一提起大灣區,許多人會想起CEPA和自由行。後兩者均是在2003年「沙士」後推出,原意是刺激疲弱的經濟,動機無可非議。可惜,具體執行卻產生不少問題。例如CEPA雖然有助港貨以零關稅優惠打入內地市場,同時讓內地服務業向港商開放,實質上卻是商界獨享,普羅市民的「獲得感」不強烈;而自由行則因港府配套不善,以致北區、大埔等地過度擁擠,結果加劇陸港矛盾。梁兆基說香港在反修例示威後已非營商樂土,在某程度上,政治動盪何嘗不是矛盾長期累積而釀成的惡果?

梁兆基提及的方法,是否就是香港的出路?我們認為他的想法是短視的。無可否認的是,陸港經濟深度交流是大趨勢——愈來愈多中小企在內地尋找商機、愈來愈多港人北上工作。但這種互動需要妥善籌謀,倘若管理不善,那麼通過開發大灣區來吸納本港勞動力,可能變相把香港的社會問題轉嫁給內地,徒增內地人對香港人的惡感。更嚴重的是,港府可能因內地吸納了香港部份勞動力,為香港解決了部份就業問題,致使它看不到改革香港經濟結構的必要性。

借助大灣區發展 推動自身改革

港府真正應該做的,是把大灣區的發展機遇和香港的改革結合起來。大灣區有強大的發展潛力——除了市場足夠大,也有人口、創新科技、製造業等方面的優勢。在此情況下,港府應當要有全盤規劃,借助大灣區的發展潛力,推動香港產業多元化。

這並不是天馬行空,事實上,去年初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為香港提供了不少指引,包括創建「深港青年創新創業基地」、「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廠」、「深港金融市場互聯互通」等,這些都可以成為香港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當然,政府可以做的還有,包括主動與大灣區其他城市加強協調,爭取更多有利香港的發展項目。只要港府在疫情之後,重新規劃並落實相關工作,讓市民特別是年輕人看到新機遇、在就業上擁有更多選擇,舒緩社會怨氣。

大灣區發展|李家超:有信心可發展成全球具有競爭力地區之一

撰文:文維廣
出版:更新:

行政長官李家超透過視像致辭形式參與今日(14日)在澳門舉行的首屆粤港澳大灣區發展工商大會開幕禮,指大灣區人口達8600萬,去年經濟總量超過1萬9千億美元,相當於全球第10大經濟體。在中央的支持下,大灣區實力無限,潛力無限,持續貢獻國家的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他有信心,大灣區必定會發展成為全國以至全球最有活力、最具競爭力的地區之一。

李家超指大灣區實力無限,潛力無限(政府新聞處影片截圖)

李家超說,在「一國兩制」下,香港擁有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顯著優勢,香港主動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全力對接大灣區建設、「一帶一路」倡議等國家戰略,善用作為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的地位,推動高質量發展大灣區,不斷增強發展動能。

他指,中央上月底公布《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發展規劃》,推動大灣區創科高質量發展,打造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成為世界級創新平台。加上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廣州南沙粵港澳全面合作示範區等帶來的重要機遇。

出席大會的包括全國政協副主席、澳門前特首何厚鏵、澳門行政長官賀一誠、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會長任鴻斌、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黨組成員郭蘭峰、國家商務部副部長郭婷婷、及廣東省政府副秘書長郭亦樂等。

正在加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