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點論政|大灣區是本港保險業的藍海
保險是香港一個核心產業,規模也相當大。根據數字,截至今年6月底,香港一共有164家獲授權的保險公司和1,722間持牌的保險代理機構。從業人員有接近8萬名持牌個人保險代理和超過2萬4千名的持牌業務代表。然而,2021年本港保險業的毛保費總額只是輕微增加了0.06%到5,817億港元。顯然,這數字代表香港保險業務的滲透率已經相當高,如果要業務有突破性的發展會比較困難。
來稿作者:劉仲恒
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而保險業是金融體系裡一個不可或缺的組成部份,在保持香港作為金融中心日常運作的過程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那麼,在目前的情況下,本港保險業要怎樣才能「突圍而出」、在業務上出現突破呢?在筆者看來,把握國家「一帶一路」倡議所帶來的機遇,繼續鞏固和全力擴展作為區內保險樞紐和全球風險管理中心的角色,是長遠而正確的策略。但所謂「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一帶一路」倡議固然不可忽略,但對於本港保險業來說,「始於足下」的第一步,就是要把目光投向深圳河以北的粵港澳大灣區,這一大片保險滲透率仍然相當低的土地,將是香港保險業的一片藍海。
首先,大灣區有很多很適合保險業發展的客觀有利因素。整個地區人口超過8千6百萬,2021年在全國國民生產總值中的貢獻大概是11%。同時,大灣區有相當一部份居民的年均收入處於5萬元至50萬元人民幣或以上的組別,有足夠的可支配收入購買保險產品。而滲透率是一個更重要的考慮因素,在大灣區裡,除了廣州、深圳和香港這三個中心城市的保險滲透率較高以外,其他城市和鄉鎮的保險業務仍然處於初始發展階段,不少地區的滲透率甚至連一成都不到。這顯然就是一片「處女地」,或者是商業術語裡的藍海,這在保險滲透率方面巨大的差距,對於本港的保險公司來說,肯定散發著無可比擬的吸引力。
另外,香港的保險公司也可以享受他們的品牌效應。不少大灣區居民認為來自香港的保險產品在價值方面有更高的吸引力,這包括更合理的保費、更理想的收益和更廣泛的保障範圍。這些居民同時也對本港或來自香港的國際保險公司,以及這些公司所提供產品和服務的品質有更高的信心。在商言商,如果顧客普遍不喜歡我們的產品,要打開市場會相當困難。但如果客戶基本上把我們的產品視作首選的話,那麼開拓市場的難度就會大為降低了。
還有一個不可忽略的因素,就是內地保險顧客普遍更接受數字化的銷售渠道。換言之,如果香港保險公司拓展大灣區市場,會迫使他們提升把業務數字化的速度。長遠來說,這對業界是一個正面的刺激。
作者劉仲恒是放射科專科醫生、香港大學公共衞生碩士、團結香港基金顧問。文章的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