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版納指】恒生科技指數面世 香港遲來的經濟轉型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本周一(20日),負責製定香港股市指數的恒生指數公司宣布,將於下周一(27日)正式推出有「港版納指」之稱的恒生科技指數。市場似乎受到相關消息鼓舞,翌日股市抽高數百點,將會成為科技指數成份股的各間企業股份更是跑贏大市。對比起美國的納指,「港版納指」要晚上差不多半個世紀,甚至比起中國內地推出「科創版」還要遲。這個遲來的「港版納指」無疑為香港經濟帶來不少啟示。

香港股市由「舊經濟」把持

過去二十年,以美國為首的全球科技企業的表現一支獨秀,超越傳統工業及金融等舊經濟。尤其在過去幾次金融危機中,科技企業的表現更發揮強大的韌性逆市上揚,表現遠超其他版塊。近年,中美之間爆發科技戰,正說明了掌握領先科技在當下世界足可影響國運,是何其重要。

美國早於1971年創立了納斯特克指數(NASDAQ),在草創時是破格提供電子交易證券的交易所,最初的成分股主要是資訊科技公司。踏入本世紀後,美國各大高科技公司相繼崛起並在NASDAQ上市,令其轉化為主打高科技的交易所。即使90年代才開始經濟改革開放的中國內地,也提出要設立「科創版」以吸引新科技公司上市,並在去年正式啟用。

然而,有長久歷史和經濟的香港股市竟然一直以來都未有設立專門給科技公司的版面或是加權指數,完全是白白浪費了賺錢的機會,實在愧對金融中心之美名。香港最主要的交易指數「恒生指數」一直以來都是舊經濟的集合體,即便時至今日,其主要構成中仍有近一半是銀行、保險金融分類,11%是地產類,其中能稱得上為高科技工業的只有被稱為「股王」的騰訊及舜光瑞聲等寥寥幾個。

當然,指數成份要考慮的因素很多,並非獨為科技公司而設,正因如此,才有美國的「納指」及中國內地的「科創版」出現。香港現在才推出恒生科技指數實在是相當晚。這某程度上也是因為香港股市過去除了那幾只科技股以外,欠缺科技公司上市。在科技指數中都佔8%比重以上的「五大天王」ATMX(阿里巴巴、騰訊、美團、小米)及舜光當中,三隻股票是在2018年後才來港上市。究其原因,除了是企業以往優先考慮美國上市之外,更是香港自己犯錯白白錯失機會。不少科技公司都行「同股不同權」以保護創始者。但香港過去卻不願意改變規例以適應新趨勢。2013年阿里巴巴意欲來港上市時就因香港方的守成而失敗,結果香港卻將機會白白拱手相讓予美國。要苦等六年才終於因中美角力而有幸失而復得。港版納指現在上市,反映香港政策決定者在金融方面的眼光欠缺前瞻性,浪費了大量機會和時間。

阿里巴巴將會是科技指數的佔比最重的股份。(資料圖片)

恒生科技指數只有一間香港公司

恒生科技指數反映的另一個問題是,香港極度欠缺科技企業,經濟發展欠缺新動力。整個指數成份股當中,首批30間企業,只有一間半導體製造的「ASM太平洋」能算是香港企業,其餘28間,包括了港股大熱的ATMX等都是內地企業,尚有一間是台灣鴻海集團旗下的企業。以比重而言,香港公司佔3.03%,台灣佔0.75%,內地佔96.22%。

雖然說,不管其企業是否以香港為基地,但能來港上市對金融業而言總是好事。但這也側面反映了香港本地創科企業欠缺競爭力,難聽一點說是「難登大雅之堂」。正如前所述,近數十年科技企業一直是經濟發展的先驅,是拉動經濟轉型的重要「火車頭」。香港經濟發展一直以來依靠地產、金融、物流、旅遊零售等舊經濟,欠缺新的增長點,也使香港一旦面對金融危機時難以招架。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有集資優勢,資金往往不是問題。但香港教育制度下卻一直欠缺創科人才,包括住居、生活費高昂等社會環境不利年青人創業,都是決策者必須直面的問題。創科企業在港茁壯成長的好處不只是股市投資,更是就業機會及衍生的實體經濟好處。香港經濟發展未來要轉型,刺激新發展點的話,必須改善土壤,以培養本地創科企業。

香港科學院院長、港大前校長徐立之於論壇上說,人才流通為促進業界發展重要的一環。(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