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政府創科抗疫亡羊補牢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政府上月初推行「居家抗疫」,當中利用電子手環監察接受檢疫者,惟其執行一直為人詬病。創新及科技局長楊偉雄近日發表網誌表示,港府目前與本地初創企業合作,本周開始利用應用程式改善疫情追蹤,總算是亡羊補牢。自疫情爆發,坊間早建議政府利用創新科技協助抗疫,惟歸根究柢,港府過去對本地創新研究支持有限,不少具潛力、有效的創新點子只能淪為空談,這不論對本地抗疫,甚至是初創企業發展,均是全無益處,政府務必就此加以檢討。

楊偉雄以「官產學研、合作抗疫、推動創科」撰寫網誌,指創科局聯同業界、學界合作,利用多種本地研發科技,齊心抗疫。其中,港府本周將利用應用程式「優化」疫情追蹤,藉人工智能(AI)和大數據分析電訊網絡、Wi-Fi、藍牙、GPS等信號變化,配合電子手環,計算家居檢疫者是否身處家中。據悉,該程式由本地初創企業Compathnion(隨賞科技)開發,應用科大研發的「室內融合定位技術」。

楊偉雄表示,由物流及供應鏈多元技術研發中心(LSCM) 牽頭,與七家本地機構,官產學研一齊合作產出居安抗疫電子手環。(楊偉雄網誌圖片)

迅速創科因忽略多時?

其實自政府推行「居家抗疫」,其成效一直受到批評,特別是政府監察接受檢疫者工作粗疏,除了電子手環數目遠遠落後於隔離人士,政府人員跟進未獲分配手環者的工作更是馬虎,以致家居檢疫者容易在未經批准下走進社區,可能令肺炎傳播。結果「自願性」的居家抗疫淪為笑柄。據開發程式的本地初創企業Compathnion行政總裁陳智銓表示,其公司僅在兩周前接觸政府,惟政府兩周內迅速決定採納其程式實為始料不及。由此看來,政府果斷採用民研科技抗疫實為亡羊補牢,以堵塞「居家抗疫」漏洞。

政府能一改其官僚處理效率,迅速採用民研科技抗疫,確為社會樂見,畢竟政府雖高舉扶助創新發展的重要,惟對其實際的支持卻是寥寥可數。以政府為初創企業提供的資助計劃來算,過去企業獲批比例有限,如創新及科技支援計劃在2016-17及2017-18年度的獲批比例不足一半。加上政府本身未有大規模採購及應用本地初創科研成果,創科企業除非獲私人資金賞識,否則其產品均難以「面世」。

近月新冠肺炎爆發,理工大學於二月初宣布成功研發全自動快速多重診斷系統,可以低成本的方式迅速檢疫,當中正正包括新型冠狀病毒,這有助提升目前檢測病原體的效率,惟這項目卻落選於政府的創新科技基金,導致該研究項目自4年前開始研發,至今花費數以千萬計,卻未有從政府中得到過半點資助,可見政府在投資本地創科項目不但吝嗇,更是毫無眼光可言。更甚者,如此能切合疫情需要的本地研發,過去卻竟是由鄰近的深圳市所資助,更是諷刺。如此看來,早前創新科技署宣布在「公營機構試用計劃」中推出項目特別徵集,將為與檢測、診斷或監察新型冠狀病毒,以及減低其感染及傳播風險的研發項目提供上限為200萬的資助,同樣可理解作亡羊補牢之舉。

亡羊補牢 為時未晚

政府願意亡羊補牢,始終為時未晚。疫情可成為契機,讓政府明白本地創科的價值,從此增加對業界的支持。港府大可先聚焦抗疫工作,細心研究利用坊間的創科成果改善其施政效率。舉例說,政府最新財政預算案宣布向合資格市民「派錢」10,000元,目前爭取於市月尾開始登記工作,並希望七、八月可派發首批現金,惟不少聲音均擔憂政府效率未能如期達成目標。早前長和系榮譽主席李嘉誠向中小企派「應急錢」,結果系統研發連測試僅需一個月,而具體派錢程序只花24小時,社會不少人均呼籲政府仿效,而該系統創辦人亦估計,政府若利用創科協助,不但三個月內能夠「派到錢」,其成本更不用花200萬,遠低於政府所預留的10億成本。當然,現實或許與其聲言有所出入,但利用創新科技「派錢」實有前車可鑑,值得政府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