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英國大學陷財困 政府需要教育產業政策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英國智庫財政研究院(IFS)近日表示,由於全球疫情導致國際學生數量驟減,平時仰賴國際學生為收入來源的知名大學收入將大幅下降。IFS研究人員估算,除非得到政府財政救助,否則英國至少13所大學很可能面臨破產,相對於178間大學的7%。

報告指出,英格蘭10間、蘇格蘭21間及北愛爾蘭1間大學面臨財政困境。英國全國學生聯合會發言人提到,「大學和數以千計教職員工的工作處於危險之中」。

國際生卻步 英國失百億

大學依賴國際生及自資課程,本來是教育產業化的重要一環。而理想的教育產業化,亦可以達到多方共贏的局面,包括為大學和社會帶來額外資源和產值。以英國為例,2019年教育業產值高達731億英鎊,支持全國約3%的就業人口。且更多的學生可以接觸到更優秀的教育,企業與大學的研究合作也推動了技術發展和技術落地,同時大學可以開設更多的實驗室,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並帶動當地的經濟等。

但因疫情影響,IFS的研究顯示國際學生變得「高度不確定」,將導致約估30億至190億英鎊之間的損失,即該行業年收入的7.5%到50%。要平衡產業化的發展方向,及避免過份受市場變化影響,政府的角色尤其重要。英國大學和學院聯盟秘書長喬·格雷迪(Jo Grady)也提到政府的支持計劃能幫助保就業。

英國大學生普遍不滿學費高昂,近年時有示威要求保守黨政府透過加稅,提供免費大學教育。(VCG)

量與質須兩全其美

更根本而言,教育產業化的過程中,亦要保證教學質量,免得為了收生而淪為「學店」或「野雞大學」。因此可以通過政府制定更多教育商業化的相關政策,規範學校不能為節省成本⽽犧牲教學品質與教師勞動權益。如此,學校若能在維持基本教學品質的前提下,透過其他方法增加獲利以創造更多資源,對求學群體、學校和社會都不失為美事。

鑑於英國大學目前的危機,英國全國學生聯合會、英國大學和學院聯盟等都在積極呼籲政府介入。回看香港,政府亦將教育作為享有明顯優勢的六項產業之一,八間資助大學的非本地生近兩萬人,佔總體學生人數約18%。香港應引以為鑑,未雨籌謀,避免出現英國那種不理想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