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強的「地攤經濟」提醒了我們什麼?
自去年開始,香港經濟在中美貿易戰和本地社會運動內外夾擊下面臨逆行之景,至今年初又有新冠疫情,經濟環境非常困難。經濟不景,有人失業或被迫放無薪假、收入減少、生活困苦,本港大部分市民都有切膚之痛,此時重振經濟當然十分重要。但當今之世論及「經濟」一詞時,總是拿出「離地」的數據去演繹,即使經濟數據似是不斷改善,股市不斷上升,但很多基層卻難以感受到這種「經濟」與他們何干。為政者須虛心明白,談「經濟」不能只有一堆技術數字,而須讓民眾切身感受到「經濟」到底與他們的關係,達致「經世濟民」之目的。
提到經濟好不好,數據當然是最有力的材料。但是,數據本身所反映的事情有限,側重於某些數據的好壞未必真的能反映社會大部分人民的福祉。例如論及經濟好壞,常常會觸及到GDP的增減、股市之升跌。然而在大部分民眾的眼中,GDP與股市不外乎是些虛浮的數字。在上的人講「經濟」,市井根本不懂。GDP上升了,很多人只是覺得他們薪金的增長連通漲也追不上;股市上升了,很多人手停口停,根本連投資的餘力也沒有。美國近來爆發大規模的示威,不正正是個好例子嗎?經濟重啟,聯儲局無限量寬,股市節節上揚,兩個月前還在熊市領域,最近已差不多重回高位。但實體經濟停頓,失業率仍在高位,一般基層生活根本未有「著落」,不排除有人因此趁反警暴示威而搶掠。
經濟成果必須與民共享
當經濟差的時候社會所有人要「共患難」,但經濟「好」的時候,他們卻難以「共富貴」。香港人對此現象絕不陌生。過去經濟發展好時,雖然就業不成問題,但物價騰飛遠快於薪金增長,樓價炒至天價,輪候公屋無期。正如很多年輕人自嘲「只是生存,根本沒有生活」。這種「經濟」如何好,大部分的基層根本難以感受得到。某程度上而言,這也是為何去年反修例示威時,「攬炒」會成為示威者的口號——很多年青人認為經濟再繁榮也未能令他們得著,即使經濟被破壞了,他們的損失也遠比其他人低。
為政者必須要理解,「經濟」終究須與一般人接上關係,才能真正算得上是「經世濟民」。一些成功脫離基層的人,經常恃着自己已經「上岸」,便只談他們心目中更高的追求,認為再去討論市井經濟不足以滿足所謂「精神需求」。但這些人眼中所看到的只有自我,而沒有其他還未上岸的廣大民眾。如果這只是「上岸者」的孤芳自賞也罷,但為政者如果也這麼想,那與美國總統特朗普不顧人民於水深火熱自誇經濟很好,更似是同出一轍。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上月28日在人大閉幕時,指出中國尚有六億人每收入只有1,000元人民幣,一時震驚國人。中國經濟近年快速發展,有很多人已經成功脫貧是不爭的事實,但同時,仍有很多包括在農村內的人生活仍然困苦。在上的人,不能只看到「一部分人富起來」的結果便自我滿足,甚至忘記了還有另外一些人活在困苦之中。李克強在人大重提「地攤經濟」,讚賞西部有城市設置3.6萬個流動商販攤位,一夜之間就製造了10萬就業。這裡所說的「經濟」便不再是遙不可及的數據和理論,而是一般社會基層所切實能觸摸到的「經濟」。
世界第一大的經濟體美國仍有如此多的貧窮人口,香港則更似是美國的縮影。香港是世界金融中心,城市中的財富絕對不少,但雨露卻無法均沾。「經世濟民」者,無非不過是改善人民的生活。為政者當思考,如何能令他們口中的「經濟」,與社會大多數人建立起密切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