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五學生怕用壞電腦 貧富懸殊教局也有責任
本港因應疫情停課接近四個月,周三(27日)起中三至中五學生將首先復課。疫情期間在家學習的日子將暫告一段落,未來學生將回到課室上堂,甚或繼續提交紙本功課。對於貧苦學生而言,無電腦、無Wifi的惡夢終於告終,固然是美事,但若將停課經驗視作一場小測,則不難發現本港在邁向電子學習的路上,尚有不少進步空間。
有電腦 不敢用?
停課期間的電子學習,正暴露學生之間電子設備上的嚴重貧富差距。或許不少人對現代青年「年年換iPhone」、「手機不離手」的印象,無疑令社會過度高估學生的電子學習水平,令人忽略貧窮家庭在家學習期間的所遇苦況。數個月來部分學生要在家與兄弟姊妹爭用電腦,部分要徒步回校用WiFi,仁愛堂田家炳中學的一名中五女生更表示家中電腦機齡15年,數個月來只以用了五年的手機上堂,縱然及後獲贈新電腦,既「怕多手弄壞,想慳得就慳」,又要擔心「防毒軟件只得30日試用版」。
「停課不停學」所揭示的貧富差距不限於硬件,背後還包括多年累積的經驗與知識。電腦或會機件老化,運算速度可能追不上新型軟件,縱然電腦只買不用也不代表無需換新,而為免「捐耗」電腦而白白失去過去多年電子學習的機會,更是本未倒置。硬件不足不止限制學生網速,更會讓他們的電腦技能落後於人,對於處處使用電腦工作的香港社會,實在不利他們日後發展。
關愛基金自2018/19學年起已開始援助學生購置流動電腦,自該年起參與「自攜裝置」政策的學校可以鼓勵學生參與計劃,接受政府資助購買電腦。但實際上,家無電腦的貧窮家庭仍不計其數,九龍工業學校便有老師選擇自費購買電腦供學生使用。低收入家長對於子女借用學校「自攜裝置」政策的電腦始終避之則吉,只怕弄壞昂貴電腦事後需要賠償,高昂價格已經嚇跑家長,更惶論要他們放心讓子女用機。
支援與課程不能割裂
或許社會有人會取笑中五生不懂電腦,又或許有人不悅家長「死慳難慳」耽誤子女前程,但社會仍不應以此過分責怪學生、家長。反而應借此反思,為何現時的支援配套不足以讓學生放心用機?又為何學生在日常學習之中無法掌握電腦運用技巧,而待學界突然吹起電子風時,問題才因而暴露?
教育局推出「自攜裝置」政策協助學校向電子教學轉型,關愛基金如能照顧貧窮學生的硬件需要,有關支援固然值得鼓勵。但學校是否有足夠意願參與計劃,仍須得到教育局注意,研究如何吸引所有學校參加。例如教育局可多做一步,在課程設計或日常教材中協助學校加入電子教學元素,甚至可以改變策略,以盡快協助貧窮學生擁有個人電腦作大方向,從學生個人入手推動學校利用電子教學,並聯同學界檢討在家電子學習期間的優缺利弊。因應疫情的「停課不停學」或暫時結束,但電子學習的發展並不會完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