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學校停課子女留家 電視成「湊仔恩物」?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疫情當前學校復課無期,不少家長每日在家與子女「困獸鬥」,能讓子女安坐梳化的兒童節目頓成父母「湊仔恩物」。通訊事務管理局周一(20日)公布,從5月1日起至10月31日期間,因應製作電視節目所需的人手資源及設備受疫情影響,將會暫時豁免本地免費電視於中文頻道播放「完全屬香港本地製作」兒童節目的要求,而因應停課期間對兒童節目的龐大需求,各本地免費電視台播放兒童節目的總時數將維持不變。

根據免費電視牌照的相關牌照條件,持牌機構須在綜合中文頻道每日播放不少於三十分鐘完全屬香港本地製作的兒童節目。(網上圖片)

兒童節目需求仍在

現今社會資訊科技發達,本地免費電視台製作的兒童節目可謂受盡考驗。一方面受外地製作圍攻,從娛樂性上未必如日本、歐美的卡通動畫吸引;另一方面亦須與YouTube、Netflix等平台競爭,網上製作的知識性短片亦不比電視台輸蝕。而明年「教育電視」不獲撥款,亦被不少市民視為本地教育節目製作的終結。然而從停課期間的經驗所得,本地兒童節目的需求其實依然存在。

過去「教育電視」的成本效益為人詬病,撥款被削的伏線由此埋下,但仍不代表「教育電視」已成歷史遺物。在「教育電視」停拍之前,去年2月預算高達每年2,800萬,每一小時節目的製作成本約為158萬,平均數十萬元資金僅能在網絡上換取數萬至十萬觀看次數,節目造價高昂。單從成本效益計算,教育電視的確難以留低,不過教育電視既以廣東話製作,背景也切合本地生活,內容較容易配合學校所需,在YouTube與Netflix等線上或外地作品之間依然有其生存空間。在網上學習的時代「一刀切」停拍教育電視,或與疫症之後中小學向網上教學轉型的發展方向背道而馳。

教育電視經典節目

+3

教學可與娛樂並重

以前「教育電視」難與一般本地兒童節目或外地節目競爭,部分原因在於「教育電視」重視知識,卻忽略節目應有的趣味。不少教育電視觀眾現在已長大成人,對於橙皮校長、細菌大王等內容仍記憶猶新,不過隨時代變遷,現代兒童可以接收資訊的渠道已不限於學校電視,當時的「有趣」也不等於滿足現代所需。在這資訊爆炸的年代,正如每位學校教師所遇到的挑戰一樣,怎樣令隨手可得的知識變得有趣,怎樣回應學生學習需求的改變,都將是教育局展現教育專業的機會。

疫情期間市民留家避疫,家長子女對本地兒童節目的需求重新得到注視,政府應由此審視未來教學節目的製作方向。教育局可以繼續與香港電台合作,甚至由通訊局協調各大電視台參與,拍攝以本地為背景,適合香港學童所需的兒童節目,以此配合現代網上教學的發展趨勢。停課期間兒童節目需求龐大,在合乎成本效益的情況下,政府尚有餘力參與製作能夠吸引學童觀看,並具教學意義的電視節目,以此輔助學校日常教學,也為學童提供有益娛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