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患指數10年新高 垃圾桶何時歸位?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一波疫情未平,一波鼠患又起,本港的公共衛生情況令人擔憂。食物環境衞生署周三(22日)公布2019年鼠患指數,數字錄得十年新高,整體參考指數達4.2%,其中灣仔區最為嚴重,達11.7%。雖然食環署認為公眾地方的鼠患大致受控,但從指數去年下半年的增幅所見,鼠患隱憂不容忽視。

多區鼠患急增

食環署鼠患指數共分三級,指數利用「被老鼠咬囓的鼠餌數目」除以「於指定地點收回之鼠餌總數」計算。指數低於10%即屬一級,意指當區鼠患普遍不嚴重。不過根據署方數字,去年多區的鼠患指數均在下半年急速增長。情況最嚴重的灣仔區由上半年的5.5%抽升至17.9%,觀塘區由5.4%躍升至12.8%,其餘元朗、西貢、北區、屯門、黃大仙、葵青多區均在下半年錄得近倍增長。

然而老鼠繁殖以指數形式增長,滅鼠工作應從速開始,不能以逸代勞。加上鼠餌只放置數日,擺放位置也限於調查範圍之內,故此指數未必完全反映現實,實際情況可能更加惡劣。防治鼠患,應當滅於萌芽。

2019年鼠患指數創下10年來新高。(資料圖片)

預防治療並行

去年鼠患指數急增,或證明恆常的滅鼠工作不足以壓下鼠患。香港蟲害控制從業員協會會長梁廣源指出,市民發現老鼠並投訴後,署方往往只會投放老鼠藥,詳細的跟進調查欠奉。而且滅鼠的外判工作多由大公司投得後,再「判上判」給其他公司,政府投放資源,卻非全數用於滅鼠。至於滅鼠服務後的驗收,也非由專家小組處理,滅鼠成效難有保證。食環署的跟進程序有待檢討,不僅應制訂指引追蹤「鼠源」,在署方僱用外判服務後,也應委託專家監察其服務成效。

所謂預防勝於治療,滅鼠固然重要,但不能忘記清潔街道才是治本之道。去年食環署以社會環境情況及考慮風險為由,收起了不少街道垃圾桶,「勇奪」鼠患之冠的灣仔區亦有區議員向傳媒指出,在當局減少在街上放置垃圾桶後,導致街上堆積垃圾。垃圾桶減少,加上個別地方及後巷的環境衞生欠佳,垃圾及食物殘渣被隨處丟棄,種種因素都為老鼠提供了開枝散葉的安樂窩。如今疫症當前,公共衛生備受市民關注,食環署應盡快將垃圾桶「推回正軌」,加強清潔橫街窄巷,改善各區環境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