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期刊《刺針》撐世衛 難道世界醫學界都「投共」?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世界衛生組織(WHO)多次鼓勵各國參考中國經驗抗疫,因而被揶揄為「投共」。但當一些人沉醉於「世衛投共」的自我麻醉當中,醫療專業又再響起了另一把刺耳的「投共」號角聲。上周六(7日),有近200年歷史且在業界享負盛名的英國醫學期刊《刺針》(The Lancet)在新一期社論以《COVID-19:太少,太晚?》(COVID:too little, too late?)為題,有如為世衛講法背書,鼓勵各國學習中國抗疫。到底「刺針」的一「刺」是否足夠刺穿世人的偏見呢?

世衛專家上月實地考察完中國抗疫的情況後,一致讚揚中國抗疫的成果,更多次高調鼓勵各國應參考中國經驗抗疫。然而,世衛對中國的讚揚卻備受國際社會的質疑,認為世衛因中國施壓而不得已為中國美言粉飾。世衛總幹事譚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更多番因發言而被揶揄為「投共」。

香港有不少公共知識分子都加入了這場撻伐世衛的「口水戰」中。不過,正如「01觀點」早前指出,這些質疑世衛「投共」的講法絕大部分並非建基於科學,欠缺足以說服人的客觀證據。反之,這些理論大多只是建基於猜測的陰謀論說,甚至有時連自圓其說也非常艱難。例如說世衛因「收了中國的錢」的質疑,似乎甚至連世衛資金最大來源的國家是美國也未弄清楚。

在聯合記者會上,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高級顧問艾爾沃德高度讚揚了武漢人民為抗擊疫情所做的貢獻。(Reuters)

意大利封北部城市

儘管很多人對世衛的講法一笑置之,但隨着中國以外多國爆發感染潮,各國的醫療專業都開始認真建議參考中國的做法。這些講法未必都直接提到要參考中國做法,但提到「更嚴厲的措施」無疑相當於暗示要參考中國。《刺針》的〈COVID-19:太少,太晚?〉一文,並非獨例,只是如實反映了這些醫療專業的意見罷了。

現在,撻伐「學習中國」的論者似乎變得非常「忙碌」。他們要圍堵的已不單只是世衛,而是愈來愈多的醫療專業。他們會及時醒悟或是繼續將「投共」的貼紙到處貼?甚或是選擇性地視而不見?剛好在《刺針》發表文章的同日,意大利政府宣布將於8日開始封鎖北部疫情嚴重的11個省分,似乎是以行動呼應「學習中國」建議。儘管意大利與中國的情況、能力都有差距,具體執行的方法也不一樣,學習「封城」能有多少成效有待觀察,但無疑意大利仍踏出了聽取專家意見的第一步。

意大利政府周日(8日)起封鎖北部倫巴第地區(Lombardy)及多個省分,包括米蘭及威尼斯等重要城市,涉及至少1600萬人。圖為米蘭中央車站在封城後的情況。(Reuters)

社會必須警愓的是,到底是聽取醫療專業的意見對控制疫情來得有用,還是繼續任由意識形態對抗膨脹來得有用。如果我們因意識形態的堅持,忽視了客觀的事實,影響抗疫工作,誰應該為此負上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