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動轉】香港人需要踏實認識「政治」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周三(2月26日)公布後,隨即有人「手動轉」,指預算案將在立法會財委會審議,而警隊撥款的議程先於派錢,令前者可以影響後者是否成事。然而,稍有留意財政預算案者,也很難不一笑置之。

財政司司長決定全民派發一萬元,自然成為周三財政預算案的最大賣點。同日,網民轉發一段文字,指財委會除非調動議程,「否則『全民派1萬蚊』會排在『警隊加人工』後」。在網上討論區,也有帖文指派錢要在財委會審批,議程排在警隊加薪後。個別的類似帖文獲千計「正評」,相當多人關注。

弄錯預算案程序

這些「分析」許多人「手動轉」,但多人轉發不代表內容正確。正式名稱為「撥款條例草案」的財政預算案,在程序上由財政司司長在立法會大會宣讀後,交由財委會特別會議審核。所謂審核,指各官員說明預算及回答議員提問,完成後由主席提交會議報告。過程中並不會逐項表決,故此「派錢排後」乃錯誤說法。立法會大會恢復二讀後,議員可以就個別預算提出修正案,削減政府開支,惟議員動議必須經分組點票方獲通過。

財政預算案的做法行之多年,以往稍有留意的也應該知道。可惜「手動轉」成風之下,錯誤的資訊也一傳十、十傳百。立法會議員朱凱迪便在社交媒體發文澄清,派錢非由財委會批准,而是「在立法會大會中審議和經三讀通過」。他解釋,財委會議程的警隊加薪是公務員加薪,與財政預算案提出的「警察開支增加25%」是兩件事。

朱凱迪推測,「這條手動傳信息流傳得很廣,相信因為真的很多人不想『警察加人工』」,實在說得厚道。市民固然對警隊不滿,不欲其增加撥款,但錯誤資料廣傳也因為許多人先入為主,立場先行。再者,去年反修例運動令權威旁落,各人都起來批判政府,因而較容易以為已經掌握了事情梗概,而不踏實核實資料。

由港豬到關心社會

政治及社會學者經常形容1970、80年代的香港是「功利家庭主義」及「低度整合的社會政治體系」,市民不關心公共事務。早幾年也有「港豬」之說,指香港人只知消費和娛樂,不過問政治。反修例激發了市民關心政治、關心社會,無疑是好事,是公民社會成熟的表現。但若然只有這份關心,而沒有切實了解政治和社會的實貌,結果可以是弄巧反拙:人人都在批評,但人人都對事情不清不楚。我們或許以為月旦時政,就是懂得「政治」,卻不知道背後在考驗我們對政治制度、政府運作、社會經濟等是否有認識。

如果「港豬」是原始階段,關心社會就是進化了的階段。但若要走得更遠,便不能只知「手動轉」或只對時事作出廉價的反應,更需虛心了解社會的運作。現在資訊唾手可得,以財政預算案為例,往年做法可在新聞報道得知,審議程序在立法會網頁有介紹,我們可有嘗試了解?又例如政府日前的300億抗疫基金,部份網民也批評為亂花公帑之舉,但各行各業正承受的打擊、從業員的生計等,我們又知道多少?百花齊放是一個健康的社會,但要成為一個能推動進步的社會,我們便要願意付出,包括虛心了解社會如何運作,花時間找出問題所在。可以說,沒有廉價而又盡責的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