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英聯邦——馬爾代夫的小國大外交
2月1日午夜,就在英國正式脫歐後一分鐘,位於印度洋的馬爾代夫便宣布重新加入英聯邦。隨後,英聯邦秘書長施佩雅(Patricia Scotland)不但公開祝賀馬爾代夫重新成為第54位成員國,更稱許該國的改革進程符合英聯邦的價值觀和原則。現任總統薩利赫(Mohamed Solih)在人權爭議上,縱比帶領該國退出英聯邦的前總統亞明(Abdulla Yameen)開明,但回歸英聯邦遠不只是價值觀的原因,背後還有經濟和「救國」誘因,使馬爾代夫在短短四年間「彈出彈入」。
馬爾代夫1965年脫離英國獨立,1982年加入英聯邦。即使該國在2008年結束了逾30年的獨裁統治,且舉行首次民主選舉,惟國內的人權狀况,如濫用反恐刑法、濫捕反對黨成員等,卻惹來英聯邦的指責。亞明在2013年出任總統期後,該國與英聯邦的分歧更逐漸擴大。當英聯邦在2016年以「法治和民主缺乏實質進步」而威脅要施以制裁時,亞明先發制人、退出英聯邦。
亞明與薩利赫
亞明曾言,受到英聯邦「不公平、不公正」的對待。或許,英聯邦的指控不完全準確,惟亞明管治下的馬爾代夫確有踐踏人權的往績。在2015年險遭暗殺後,亞明隨即頒布緊急狀態令,惟法令最終卻成了肅清異己的伎倆,並暫停了司法機關和議會本有的功能。除了大肆搜捕反對派的「敵人」,亞明亦拘留了最高法院裡的兩名法官,藉此推翻原先判決中要求釋放和重審九名政治領袖的案件。誠如聯合國前人權事務高級專員扎伊德侯賽因(Zeid Ra'ad Al Hussein)指出,即使在緊急狀態下,亞明亦須尊重「公平審判的基本要求」。這相信是英聯邦看不過眼的原因之一。
亞明的緊急狀態令或許擴大了行政權力,但他在後續選舉中卻諳然落敗,馬爾代夫人以選票表態。持親印度立場薩利赫在2018年以重建民主和尋求正義為競選綱領後,以58.4%的支持度擊敗亞明,馬爾代夫在政經政策上亦因而出現拐點。政治上,薩利赫明言「要幫助遭受虐待和不公正待遇的人尋求正義」、釋放政治犯、承諾會調查離奇死亡和失踪的案件並披露調查結果;經濟上,薩利赫不但有意放棄亞明的親華政策,改行「印度優先」的外交方針,更在選舉後即使釋放多名政治犯,以作為重新申請加入英聯邦的善意之舉。
馬爾代夫的資金缺口
表面上,薩利赫和施佩雅皆以民主、人權來闡述回歸英聯邦的原因,但經濟誘因其實不容忽視,甚至更為重要。馬爾代夫在未來數十年或會因海水上漲而遭淹沒,上月中旬,外交部長沙希德(Abdulla Shahid)宣布成立氣候變化基金。可是,沙希德坦言用於保護海岸的資金缺口仍高達88億美元。在面臨滅國時,馬爾代夫有必要修補和重建與國際社會的關係,以便較容易向外國籌募資金。再者,除了英聯邦本有的發展援助外,英國在脫歐後已表明希望與英聯邦國家建立類似經濟夥伴條約(EPA)的貿易協議。這變相亦使馬爾代夫可藉此打開英聯邦內多達24億人口的經濟市場,分散其側重旅遊業的經濟結構。
在前年的就職演說中,薩利赫亦已表明不滿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導致馬爾代夫債台高築,並為國庫帶來巨大損失。儘管這種「先兵後禮」的政治姿態,同樣可見於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蒂爾(Mahathir Mohamad),不見得會造成兩國關係破裂,但作為夾在大國之間的小島國,其以左右逢源為外交政策主調,有助平衡和對沖利益。當馬爾代夫漸成中印兩國暗中較勁的場地之時,薩利赫修正前人的道路,以重新加入英聯邦作為「第三道路」,不但可避免未來被拖入「選邊站」的尷尬處境,同時亦可借助三者之力發展經濟,不失為是小國大外交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