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彈」選項制裁華為 美元霸權踏上終結之路?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隨着中美角力持續不斷,美國針對中國通信巨企華為進行無理打壓的行為愈發升級。上周二(3日),路透社引述消息指,美國今年稍早曾考慮將華為加入財政部的指定制裁名單(SDN),啟動經濟制裁的「核選項」。消息指雖然當時一度擱置此選項,但此手段可能在未來數月重啟。
在當今之世,基於美國龐大的經濟體系及美元的廣泛應用,美國經濟制裁可算是其非軍事手段中的核彈選項。假如美國將華為加入SDN,將阻止一切美國企業與人與華為進行生意,更會將其踢出美國金融體系,禁止其使用美元交易,亦必然對華為造成無可估計的巨大傷害。不過,美國使用單方面制裁並非全無後果——這些單向制裁往往都是為了一己利益,難以服眾,久而久之各國亦自然「人心思變」,最終可能反過來威脅到美元的主導地位。

美國對華為的制裁則表明,貿易戰的戰場已經延伸到科技領域。(資料圖片)

美國與中國全面角力的意圖已昭然若揭,必然會重點針對中國科技巨企「出招」,以圖使中國產業無法繼續向上流動並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使其落入經濟學所謂的「中產陷阱」中。在此背景下,美國國內一些對華鷹派亦出盡全力,無所不用其極地針對中國5G巨頭華為。故此,美國據報將華為列入制裁名單,似乎是「雖未至,亦不遠矣」。不過,這亦不代表中國只能捱打,甚至最終得向美國屈服,因為美國經濟制裁雖然強硬,但亦是一把雙刃劍,不可以隨便亂用。

美國的單方面經濟制裁之所以能奏效,是建基於在二戰後的國際局勢。美國乘着歐洲衰落及中國陷入內亂等有利環境,成功將美元推展成為「國際貨幣」。由於各國亦多以美元為儲備貨幣增加了美元需求,而國際交易又以美元為主,形成了有利美元主導世界的良性循環。國際交易既以美元為主,一旦美國決定制裁某國或某實體,即使其只是按美國一己之需要,完全未有經過如聯合國等國際組織的認同,亦幾乎代表某國或某實體無法進行任何國際交易。

經濟戰上的窮兵黷武

然而,美國近年推出不少單面制裁,都是為了一己之利,無視國際意見而一意孤行。例如退出「伊朗核協議」重啟伊朗制裁,又或是對委內瑞拉制裁。究其原因,都是兩國不願配合美國,美方希望施壓或是扶植親美政府上台。這些制裁並非國際上人人讚同,但由於美元的地位而被迫配合。不過,美元作為國際貨幣有其歷史形成的客觀條件,美國利用美元地位作制裁的同時,亦在「消費」其地位。如果這種制裁是各國心服口服,還不至於有太大負面影響;但如果各國多有不滿,則恐怕不能不思考如何「繞過美元」繼續進行交易。

去年美國重啟伊朗制裁時,歐盟曾動用「阻斷法令」,令美國制裁令不能在歐盟區內生效。今年初,法、德、英為首三國更開始構思「支援貿易兌匯工具」(INSTEX),允許這幾個國家以「物易物」方式繞過美元與伊朗交易。系統在6月28日伊朗核問題全面協議聯合委員會會議上已證實正開始運作。除了中國和俄國這兩個非歐盟國家一直想加入外,另外六個歐洲國家(比利時、丹麥、芬蘭、荷蘭、瑞典和挪威)本月初亦發聲明加入INSTEX。另一方面,極之依賴石油出口的委內瑞拉在被制裁後,新創的「石油幣」又被美國禁止企業使用,遂轉而以人民幣作石油結算貨幣,更甚至推銷至其他國家使用。

俄羅斯副外長里亞布科夫稱希望INSTEX對多國開放。(VCG)

英倫銀行行長:須減少依賴美元

像中俄這些沒有被制裁、但卻被美國針對的國家,也很有意識地開始「棄用」美元。俄羅斯國立高等經濟學院發展中心早前發表報告,俄羅斯2019年第二季度對華出口歐元結算比例提高至53%,從中國進口人民幣結算比例提高至25%、而盧布比例則提高至5%。

將貿易放回國際秩序的大框架來看,各國在「核震懾」的影響下,熱戰已是「買少見少」,尤其是大國之間根本不可能不惜代價直接軍事衝突。經濟戰取而代之,惟其本質亦與戰爭相似,同樣亦要消耙金錢和資源等。美國持續使用美元作武器,「窮兵黷武」的最終下場,可能是強迫其他國家加快繞過美元交易進行「去美元化」。

按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的統計,美元作為國際交易貨幣的普遍程度近年已有下跌趨勢——美元佔跨國交易的總量由2015年的47.87%下跌至2017年的41.27%;反之歐元交易則大幅增加,由2015年的29.75%,增至2017年的39.45%,與美元相差不到2個百分點。另一方面,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數據,亦反映美元佔全世界儲備貨幣的比重亦有下降趨勢,在2018年第四季為止連跌兩年(8季),2019年第一季輕微反彈後,第二季又創近年新低,只佔61.63%。

正如今年8月英倫銀行行長馬克卡尼(Mark Carney),在美國出席Jackson Hole全球央行行長年會上表示,各國須減少對美元的依賴。雖然他當時並非針對美國濫用單方制裁而發言,但無疑各國對美元已開始產生懷疑,而擅用美元有恃無恐的時代也許會開始改變。